▲2025年4月26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附近的拜萨兰,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特种队员追踪袭击游客的武装分子 图/视觉中国
▲2025年4月26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附近的拜萨兰,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特种队员追踪袭击游客的武装分子 图/视觉中国
2025年4月22日,克什米尔印控区帕哈尔加姆发生25年来该地区最严重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这一事件令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南亚宿敌之间的关系急速向危险的战争边缘滑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陶短房
编辑 / 李屾淼 lishenmiao1989@126.com
事件始末
2025年4月22日,在克什米尔印控区旅游景点帕哈尔加姆5公里外素有“小瑞士”之称的“打卡旅游目的地”拜萨兰草地,至少4名枪手向游客开枪,导致至少2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当地消息称,死者中24人来自印度本土,1人为尼泊尔公民,另一名为当地导游。这是25年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最严重的针对平民目标的恐怖袭击事件。
▲2025年4月22日,医务人员将在枪击事件中受伤的游客送至印控克什米尔阿嫩德纳格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图/新华社
▲2025年4月22日,医务人员将在枪击事件中受伤的游客送至印控克什米尔阿嫩德纳格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图/新华社
被美国列为“国际恐怖组织”的“克什米尔抵抗组织”(又称“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已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印度智库“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称该组织成立于2019年,是巴基斯坦原教旨组织“虔诚军”的分支。
该组织宣称袭击目的是抗议并阻止印度政府有组织地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大量迁入印度教移民,试图以此改变当地的民族结构。该组织称,已有逾85000名这样的移民进入印控区。
事发后,正在沙特阿拉伯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迅速提前回国,表示对袭击的强烈谴责;4月23日,印度宣布关闭口岸,暂停执行1960年生效至今的《印度河河水条约》,要求持有特定签证的巴基斯坦公民在48小时内离境,巴基斯坦驻印度大使馆武官被印方勒令立即离境,取消所有已签发的巴基斯坦公民签证,并降低印巴外交级别。莫迪和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高调指责“幕后黑手”来自巴基斯坦,并宣称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参与了策划。他们不仅表示要“彻底消灭一切肇事者及策划者和幕后黑手”,还一再扬言“打击目标绝不应限于直接参与此次事件的人”,“要让‘幕后黑手’受到最严厉报复。”印方指控3名袭击者为“虔诚军”成员,其中至少两人为巴基斯坦籍。
25-27日,印巴两国武装人员连续三天在军事分割线附近发生武装冲突。印度27日试射了反舰导弹,并要求媒体“管制直播军事行动”以免泄密。亲印度传媒连篇累牍,在国内外进行针对印度穆斯林、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穆斯林的仇恨宣传。印度外交官则密集发动全球性外交攻势,试图占据国际同情的制高点。
巴基斯坦最高军事和安全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已于24日召开紧急会议。巴基斯坦政府对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表示“谴责”,但坚决否认自身与袭击有任何关系,反指印方的指控“出于政治动机”。针对印方新闻及国际外交攻势,巴方提出应组成由多个第三方国家参与的国际调查团实地调查责任问题。
24日,巴基斯坦宣布对印度航空公司关闭领空,并表示将暂停与印度签署的1972年和平条约,并警告称,任何转移共享河水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巴基斯坦24日举行了措辞强硬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印度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包括暂停对印签证、驱逐印度外交官,关闭巴基斯坦领空,禁止印度航班飞行,以及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包括往返任何第三国的贸易。
据报道,印度反恐国家调查局已接手对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调查,印度已部署数万名警察和士兵追捕袭击者,拦截车辆并出动直升机,同时在警察局对前武装分子进行讯问。当地人则声称,印度军警在事发地及附近“不分青红皂白地摧毁当地人房屋”,对穆斯林聚居区实施“以色列式扫荡”。印方还试图通过打开位于杰赫勒姆河上的乌里水坝,制造克什米尔巴控区水灾。由于印巴民间相互仇视升温,连日来,居住在对方境内的两国侨民纷纷返回本国。
▲2025年4月25日,印度阿姆利则瓦噶边境口岸,巴基斯坦公民在回国之前与印度亲属告别 图/视觉中国
▲2025年4月25日,印度阿姆利则瓦噶边境口岸,巴基斯坦公民在回国之前与印度亲属告别 图/视觉中国
一场全面危机的边缘
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184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立了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当时居民以穆斯林居多,占77%,印度教徒占20%,但土邦主却是印度教徒。
这是英国人惯用的“以夷制夷”殖民套路。为分而治之,英属印度被切割为多达562个半独立的土邦,而各土邦内部也被蓄意切割成不同宗教、种族和势力相互牵制的地区。
1947年,自觉无力继续控制英属印度的英国炮制出《蒙巴顿方案》,不仅让原本在全印度混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者后来又分出孟加拉国),还赋予各土邦加入上述两国或自行独立的“权力”。
由于克什米尔地区两大宗教势力相持不下,又恰巧处于印巴之间,最初幻想“两不相属”的土邦主哈里·辛格很快就无法控制局面,弃位逃亡印度孟买。印巴两国军队直接介入,爆发了克什米尔战争,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1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斡旋下双方停火,形成印度占据克什米尔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占据其余部分的印巴分治局面。印度随后建立查谟-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建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未真正解决,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相继爆发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1972年,双方终于达成《西姆拉协定》,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为“实际控制线”划分两国控制区。此后两国围绕“实际控制线”发生过多次激烈冲突,但基本态势维持至今。
然而,克什米尔印控区内部问题却成为长期困扰地区并深度影响印巴关系的火药桶。由于印度将克什米尔地区视作称霸南亚、对周边进行扩张和打压巴基斯坦的桥头堡,不断强化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治安和控制,削弱当地自治权。莫迪及其印度人民党执政后,竭力利用印度教民粹主义情绪作为扩大支持面、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利器,针对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居民的打压变本加厉。
1950年,《印度宪法》第370条曾赋予查谟及克什米尔邦“特殊自治地位”。2019年8月,莫迪政府宣布废除“370条”,取消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直接插手邦政府重组,令该地区议会变得有名无实,并向当地加派更多军警。这激化了与当地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印方则以高压、强化治安和移民强势应对,这又激起当地穆斯林更强烈的愤怒,从而形成了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印巴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大战、无数次小战,而其中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在克什米尔。这两个国家人口均过亿,又都拥有核武器,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是危机升级后迅速被国际社会关注的原因所在。
人们首先担心的是,克什米尔危机升级会否引发真正的战争。
《纽约时报》南亚分社社长马沙尔表示,由于全球孤立主义弥漫,世界大国正面临多重危机,不愿对“山高水远”的“麻烦热点”多加干涉。克什米尔地区本就远离国际视野,又毗邻历史上曾让英、俄、美等大国陷入泥潭的阿富汗,印巴两国又是历史和现实积怨深重的冤家对头,更重要的是,事发前后印方的一系列言行“似乎给人以成心为升级危机、寻找打击巴基斯坦口实的印象”。
马沙尔指出,事发后莫迪在短短几天内与近20个国家领导人通话,印度外交部召集了上百个国家使团听取相关简报,“但这项努力的主要目的并非寻求帮助,以缓和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危险对峙。相反,据多位了解相关讨论的外交官员称,新德里似乎正在为其对邻国和宿敌采取军事行动寻找理由”,印度军方并未控制双方交火的力度,在克什米尔印控区的逮捕和摧毁房屋的行动弄得“惊天动地”。
印度本土的反穆斯林情绪也在加剧,尤其是在印度其他城市就读的克什米尔学生面临着广泛的骚扰,其中许多人被迫返回家园。查谟及克什米尔邦首席部长奥马尔·阿卜杜拉喊出“惩罚‘罪犯’,不要有任何怜悯”的口号。对此,许多评论家惊呼,“这不是在控制局势,而是在定向恶化局势”。
一些印度克什米尔政治家对这种“定向惩罚”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只能令当地族群矛盾变本加厉,社会治安积重难返。还有一些观察家对美国副总统万斯(配偶为印度教徒)访问印度不久后即发生克什米尔事件提出质疑,怀疑莫迪政府有意利用西方对印度的纵容、国际社会对干预“边缘麻烦地区”的力不从心且缺乏兴趣之机人为扩大事端,从而刺激国内印度教民粹,转移公众对国内矛盾和政府治理问题的关注。
巴基斯坦前外交官罗迪担心,“我们可能正处于一场全面危机的边缘。”
“水”也是一个大麻烦。
巴基斯坦是一个干旱国家,超过80%的农业和约三分之一的水电依赖印度河流域的水资源,而克什米尔地区的地势,又决定了印控区大多位于河流的上游。
▲202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库特里水坝附近的印度河因严重缺水而干涸 图/视觉中国
▲202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库特里水坝附近的印度河因严重缺水而干涸 图/视觉中国
为解决该地区的用水分配争端,1960年印巴双方在世界银行的斡旋下达成了《印度河河水条约》,将印度河流域东部的三条河流——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划归印度,将西部三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的80%划归巴基斯坦。
过去,两国因水而起争端频发。巴基斯坦反对印度的一些水电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认为这些项目会减少河流的流量,违反条约。与此同时,印度一直在推动审查和修改该条约,理由是鉴于气候变化等因素,从灌溉和饮用水到水力发电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尽管如此,围绕印度河水问题的争吵被升级到暂停整个条约的地步还是第一次。正如水利学家佩尔韦兹·胡德博伊所指出的,“废除(印度河)河水条约无异于挑起战争,一场任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无法赢得的战争”。不到24小时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几乎说了一模一样的话。巴基斯坦外交官沙希德则指出,“这并非印度第一次将完全由本土引发的叛乱归咎于巴基斯坦”,而采用“抽刀断水”的手段,无疑是迄今最危险的一次“借题发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警告称,此次袭击可能导致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爆发“全面战争”,世界应该对此“感到担忧”。
许多分析家指出,指责巴基斯坦煽动恐怖主义一直是莫迪政治生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巴基斯坦分析人士表示,这位印度总理成功地将反巴基斯坦情绪作为竞选口号。印度克里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博斯指出,事发后“印度被极端民族主义氛围所主导”,“这里的气氛非常紧张,印度媒体在煽动席卷全国的震惊和愤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莫迪的讲话更是火上浇油。”
抽刀断水水更流?
许多分析家指出,通过反复利用“克什米尔因素”,在当地实施“抽刀断水”和复制“以色列剧本”固然有时能起到转移国内矛盾关注度、凝聚印度教民粹、利用国际“盲点”和大国间矛盾浑水摸鱼的作用,却正不断恶化本已严重的印度社会族群分裂、消耗本已浪费严重的印度国家资源。
即便是许多印度本土分析家也指出,从1999年的卡都马之战、持续十多年之久的锡亚琴冰川冲突,到2008年孟买袭击事件、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导致40名印度准军事人员死亡的自杀汽车炸弹事件,和此次破天荒袭击游客的“帕哈尔加姆事件”,印方一次又一次使用似曾相识的高压、“抓黑手”和升级扩大危机的手段,却并未让克什米尔、印度国内乃至整个南亚次大陆这条“危险之河”的流速减缓。
著名旅英巴基斯坦裔作家萨迪克指出,印巴 “必须保持理智,这两个国家都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几乎无法抵御任何军事灾难的后果”,这一方面揭示了一旦危机失控所必然带来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冲突各方都未必敢过于“撒野”,因为失控的代价是任谁也承担不起的。
此外,巴基斯坦虽处于弱势,但克什米尔地形、气候恶劣,加上该国背后也不乏基于宗教或地缘政治考量伸出援手的地区外势力支持,这些都可能在关键时刻为危机失控踩下一脚刹车。
至于狭义的“抽刀断水”,即最可能构成危机升级导火索的“河水问题”,则受到执行力和技术的制约。
许多当地水文水利专家指出,印度“几乎不可能在丰水期拦截西部河流数百亿立方米的水。印度既缺乏大规模的蓄水基础设施,也缺乏分流如此大量的水所需的广泛运河”。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低下,甚至导致其无法充分利用条约赋予的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和印度河水域20%的份额,这是他们主张建造蓄水设施的一个关键原因。2016年,克什米尔局势恶化,当时印度水资源部曾高调宣称“将加快在印度河流域修建几座水坝和蓄水项目”,但近10年过去,这些项目的进展“聊胜于无”。
“抽刀断水”造成的更大危机在“预期值”上,因为条约约束的丧失会令隐患更容易升级。南亚地缘政治分析家库戈尔曼指出,《印度河河水条约》和1972年签署的《西姆拉协定》发挥了“安全网”的作用,确保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关系高度紧张时期保持合作与沟通的基线,对这些“安全网”的动摇可能令两国关系“进入未知领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