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潮阳区贵屿镇新厝村龙顶洋工业区“工改工”项目所在地,只见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已交付业主使用的8栋通用厂房内,业主单位正如火如荼开展生产;厂房外,施工队同步加紧建设其余通用厂房,力争早日交付业主使用。
该项目占地50多亩,原为临时厂房用地,聚集了当地30多家塑料回收循环利用企业。近年来,贵屿镇和新厝村抓住“工改工”有利政策契机,以边拆边建的方式提速改造建设通用厂房,有效解决历史违法土地及土地使用率低等问题,进一步淘汰落后工业,延伸注塑等产业链条。
“一子落”带动“满盘活”。新厝村通过工业集聚区低效用地升级改造,逐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提升企业效益、增加集体收入,让“寸土”生“寸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的发展路子。2024年,新厝村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乡村振兴之路越拓越宽。
潮阳区贵屿镇新厝村龙顶洋工业园区现代化通用厂房拔地而起。 南方+ 黄嘉锋 拍摄
潮阳区贵屿镇新厝村龙顶洋工业园区现代化通用厂房拔地而起。 南方+ 黄嘉锋 拍摄
破局
“变废为宝”解决产业用地问题
看着眼前拔地而起的8栋高标准现代化厂房,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垃圾遍地、蚊蝇乱飞、气味难闻的垃圾场。
龙顶洋工业区原先是新厝村边界内沟、防洪堤,因失去功能、村民长期倒放生活垃圾杂物,逐步形成垃圾场。2005年,时年40多岁的庄楚文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带领村“两委”干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已丧失功能的内沟、防洪堤进行整治,解决了农田排水问题。
同时,新厝村在该地规划临时厂房用地,以出租临时用地、企业自行搭建临时厂房的方式,先后引导分散在居民区内的30多家塑料等企业、作坊迁移至该地,对龙顶洋工业区集中管理,不仅解决垃圾场和企业作坊散乱的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然而,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庄楚文坦言,过去因种种原因,该土地一直没能办理合法用地手续,属于违章搭建临设厂房,且土地利用率低下,限制资源有效利用。
新厝村面积仅0.8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如何既让企业安心发展、规范经营,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摆在新厝村面前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直到2022年,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工改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让新厝村看到了解决产业发展用地问题的希望。在区、镇两级支持下,新厝村龙顶洋工业区成功申报为“工改工”示范点。
“为什么选择新厝村作为‘工改工’示范点?一方面是考虑该村有很大意向解决产业用地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党组织干事创业做法很有魄力。”贵屿镇副镇长杨右瑞告诉笔者,镇村抓住“工改工”有利契机,吃透“工改工”政策,紧锣密鼓组织实施新厝股份经济联合社龙顶洋工业区“工改工”项目。
在“工改工”政策支持下,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为完善相关用地、报建等手续给予指导,先后完成了项目使用土地的规划调整、“农转用”、供地手续,完成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各项报建手续,使土地使用从违法变为合法,实现“变废为宝”,真正成为村集体优质资源。
升级
实现工业上楼和集体增收
借助“工改工”政策,新厝村龙顶洋工业园逐步实现“腾笼换鸟”。
“现园区内保留延伸注塑产业链条,目前与13家规模较大的塑料造粒企业合作,其中两家是规上企业。”庄楚文告诉笔者,原先一些废弃电器处理企业,搬进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或按规定依法取缔,有序推动产业升级。
如何解决项目实施资金问题?新厝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以“村集体土地+企业出资”的模式,与13家企业签订合作,由村集体提供土地、约定收益,企业出资办理用地手续、投资建设厂房,约定48年的使用权,即48年期满后地上的厂房归村集体所有,推动“工改工”项目顺利实施。
与此同时,该项目运用“工改工”政策有效解决了土地使用率低的问题。龙顶洋工业区占地面积约50.27亩,折合3.35万平方米,原先临设厂房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结合该地块“Z”字型实际,规划建设厂房共13栋和仓库4座,将建成厂房面积约7.03万平方米,土地使用率是原先的2.8倍。
不仅如此,新厝村通过对工业区重新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道路、供电、供水以及通信等设施配套,提升企业生产条件,解决原先临设厂房空间狭窄、无法满足环保、消防等技巧要求的问题,有利于企业规范发展。
“现在公司发展空间比之前大了很多,生产加工、货物储存等各方面都比之前要规范。”汕头市勇兴盛塑料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勇龙告诉笔者,其公司承租了一整栋通用厂房,共4层楼,于去年10月份搬进新厂房,并增购了两台新生产设备,满足增资扩产的发展需求。据悉,该公司是一家规上企业,现每月生产塑料切粒约100吨,产品销往珠三角等地注塑企业。
“说实在的,很佩服村‘两委’班子的魄力,也感谢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回想起从家庭小作坊,到搭铁皮结构厂房,再到如今的现代化通用厂房,庄勇龙由衷感慨道,正是由于上级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引导,才使得他的企业能够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更令人关注的是,新厝村通过实施龙顶洋工业区“工改工”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去年村集体收入约110万元,预计今年起可增加至210万元,且保持稳定增收。”庄楚文告诉笔者,按照约定收益,工业区通用厂房租金每四年增加0.5元/平方米,到48年期满,一亩地租金收益可达270万元左右,比起现在每亩地拍卖价六七十万元的市场价格,大幅增长不少。
可以说,新厝村的实践说明,通过上述系统性升级策略,乡村工业园可从低效粗放转向集约高效,形成空间重塑、机制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蝶变
生态焕新注入振兴新动能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培育村,新厝村在推进实施“工改工”政策的同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在这里,绿美景观与水系生态有机结合,亮点十分鲜明。新厝村按照“河道即碧道、村道即绿道、田园即公园”的思路,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对已失去防洪功能的5300平方米横港尾防洪堤进行清理整治,进一步打造成绿美区级示范点——滨水生态景观园。
笔者在现场看到,景观园内植绿树繁花,配套建设步道、凉亭、动物石雕等,周边430亩农田四周机耕路也种植了宫粉紫荆、樟树、紫花风铃木、桃树等树种。“我们去年新种了1400多株树木,并落实专人管养,持续提升乡村风貌。”新厝村干部小庄说。
如今,新厝村通过道路及周边硬化、绿化、亮化,使龙顶洋工业区与周边连片农田、滨水生态公园融为一体,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好去处。“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村民过来散步,特别是每到傍晚,这里相当热闹。”小庄说。
潮阳区贵屿镇新厝村串联打造田园风光和滨水生态景观园,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受访者供图
潮阳区贵屿镇新厝村串联打造田园风光和滨水生态景观园,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新厝村正谋划建设农民公寓,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我们正在推进新厝村农民公寓建设事项,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42亩,建设580套住宅,一楼做临街商铺。”庄楚文告诉笔者,目前农民公寓用地已获农转用批复,正在按计划加快推进中。
谈及典型村培育建设方面,庄楚文满怀信心地表示,新厝村正围绕产业振兴、民生保障、环境优美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主动融入全镇文旅规划,完善游园景点配套,不断提升乡村风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徐秀君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