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间的烟火气更旺了,村口回家的路更亮了,曾经远行的孩子带着梦想回来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家”的内涵也被重新拓展——它不仅是休憩安居的温馨港湾,更折射出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家”在基层治理与城乡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9月30日起,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百千万的家”征集展示活动,邀请广大读者、用户从“家”的独特视角,分享“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
活动开展以来,持续收到来自全省各地的投稿。广大读者、用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形式,记录南粤城乡的蝶变之美、家庭的幸福之韵。他们都讲了哪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影像浸润“家”的温度
镜头之中,《百千万张笑脸映花海》以平安为底色、以发展为亮色,将民警的坚毅守护与群众的灿烂笑容,共同编织于绚烂花海之上,见证着安宁祥和的“大家”如何托举起每一个“小家”的稳稳幸福。
一砖一瓦筑成家,“百千万的家”部分作品展示来啦
影像定格的瞬间,一张因高铁飞驰而得以圆满的全家福,将天堑变通途的伟力,化为亲人团聚时最朴素的温情,成为基础设施飞跃为无数家庭写下的生动注脚。

投稿作品《高铁时代的“全家福”》(作者:谢晶)。 受访者 供图
这些浸润着生活温度的影像,邀请我们共同走进一段段可知可感的岁月变迁。
烟火人间日日新
作者:唐家锜
三叔公是个老茶农,守着几亩祖宗传下来的凤凰单丛茶山。过去,他的生意就是等镇上的二道贩子来收茶,价格人家说了算,好茶叶也卖不出好价钱。“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村里来了驻镇帮镇扶村的工作队,里头有个小年轻,是学电商的。他没讲什么大道理,就是拎着设备跑到三叔公的茶山,用手机直播采茶、制茶的过程。三叔公起初觉得这是“瞎胡闹”,对着手机能卖出个啥?
可没想到,镜头里云雾缭绕的茶山、古法炭焙的青烟、三叔公布满老茧却无比精准的手,竟吸引了不少城里的茶客。现在,三叔公的儿子,我那原本在深圳打工的堂哥,也回来了。父子俩一个管生产,一个管线上销售和物流,茶叶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堂哥的朋友圈,不再是城市的霓虹,而是茶山的晨曦和打包发货时满足的笑脸。他常说:“以前觉得家乡是回不去的远方,现在才发现,根扎对了地方,枝叶才能繁茂。”这份“实实在在的新收获”,就是三叔公家里那间原本堆放杂物的偏房,如今变成了窗明几净的电商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
还有我们镇那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过去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大车一过,坑洼里的泥水能溅起半人高。如今,它已被拓宽并铺上了坚实的沥青,路灯像卫士一样笔直地立在两旁,夜晚回家,心里是前所未有的亮堂和踏实。这,就是“百千万工程”为我们铺就的“归家路”。
我心中的“小家”与“大家”
作者:杨达松

投稿作品《我心中的“小家”与“大家”》。 受访者 供图
这两年,随着《狂飙》等影视作品的热播,江门也趁势“火”了一把,“天然影视棚”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客流量的上涨,也带动了江门市的餐饮行业,各种“宝藏小店”“宝藏美食”被挖掘出来,成为江门的文旅特色之一。现在的江门,不仅有各种老字号,还有各式各样的新晋网红餐厅。“藏”在市区小巷或乡镇的美食街比比皆是。从小在江门长大的我,以前只知道煲仔饭、杜阮凉瓜、古井烧鹅等江门经典美食。近些年,在微信朋友圈风靡的网红餐厅层出不穷,很多店名“听都没听过”。如今,咖啡产业和“咖啡节”都已经成为江门的“对外名片”,我想,这也是江门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餐饮业的发展已经让我渐渐地“跟不上时代”。
今年9月,台山至开平快速路建成通车。这条快速路对于我这种跨越两城通勤的打工人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除了道路越来越多外,在出行便利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各种网络车平台进驻江门,打车可以说是越来越便利,价格上也十分优惠。公交方面也覆盖面越来越广,开平和台山的公交都逐渐覆盖各乡镇,进一步畅通城乡之间的“连接”。出远门的话,前往乘坐飞机、高铁、轻轨等枢纽站点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坐大巴、坐公交、定制路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小家”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而“大家”的未来,也必将更加美好。
桥这头,桥那头——一座小城的双向奔赴
作者:魏良正
站在惠东县宝口镇新修的人行天桥上俯瞰,桥下车辆有序通行,桥畔应急避险中心的白墙映着斜阳。三年前,这里还是“人车争流”的险隘,如今已成联通城乡的枢纽。路与灯的改变,触发连锁反应。表哥的茶厂因运输便捷,客户增了三成;表姐的民宿因环境提升,周末一房难求。更深远的是,基础设施升级吸引了产业落地,碧桂园新材料基地、桂圩矿区等重大项目进驻郁南,提供上千岗位;潮州凤凰山茶旅走廊带动百家茶社转型,年轻人返乡开起“茶宿”。这些变化印证了“百千万工程”的逻辑——以硬件改善为支点,撬动发展软实力。
梅县区畲江镇太湖村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唤醒沉睡土地的典范。过去,这里的冷浸田散碎贫瘠,青壮年只能外出打工。如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零散耕地连成片,引入“畲穗丝苗米产业园”,荒地变良田。村民蓝泉老人带领15户种茶,年收益超400万元。他常说:“土地不骗人,你善待它,它就给你回报。”
桥这头,是城市资金技术下沉的浪潮;桥那头,是乡村资源价值觉醒的热土。“百千万工程”用三年时间,证明了发展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城乡双向赋能。当梅县的客家围龙屋迎来华发现代农业基地,当潮州的千年茶山链接跨境电商平台,当郁南的无核黄皮成就“世界黄皮看中国”的格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巨变,更是一种文明形态的重塑——它让家庭在乡土中找到归属,让城乡在交融中各美其美。
(以上部分展示作品为节选)
“百千万工程”的故事,就藏在每一个家庭升腾的烟火气里、藏在家乡欣欣向荣的新面貌里。“百千万的家”还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投稿分享!

“百千万的家”征集展示活动。 受访者 供图
统筹:祁雷
文字:南方+见习记者 吴静涵 记者 马立敏 祁雷
运营:张昉 庄衍生
设计:邹炜
出品: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南方日报 南方+客户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