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人才集聚赋能转型升级,佛山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仙湖实验室以零碳氨燃料烧制出全球首块绿色建筑瓷砖,季华实验室攻克射频发生器与非充气轮胎等多项“从0到1”的技术难题,原点智能实现高端激光机床九成关键部件国产化……在佛山,众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突破正在加快诞生。
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佛山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搭建高端平台、推动成果转化的系统实践。
在这里,城市与人才共舞、创新与产业共振,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机制创新: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为何英才偏爱佛山?答案藏在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中。
为何英才偏爱佛山?答案藏在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中。廖明璨摄
为何英才偏爱佛山?答案藏在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中。廖明璨摄
一年一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显示:由佛山企事业单位牵头、参与完成的省科技奖共22项,牵头获奖项目数量已连续6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数据背后,是佛山创新动能持续喷涌的生动写照。
一个地级市为何能长期在权威科技奖项的角逐中保持如此强劲的竞争力?答案并非偶然,其深层原因在于一套精心布局、系统推进的创新生态与人才制度体系。
一方面,佛山积极向用人单位授权,为人才松绑,出台重点扶持人才评定和举荐办法,推行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赋予10家“引才育才标杆企业”、32名领军人才举荐权,由用人单位自主认定领军人才、发放人才扶持资金。让创新活力源于制度创新的“活水”。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用好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十四五”期间,佛山灵活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11名。支持佛山大学与季华实验室试点“人才互用”制度,互用高层次人才17名。探索在季华实验室施行岗位职级“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才“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更重要的是,构建了推动成果高效转化的“新桥梁”。佛山深知,创新活动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市场应用。佛山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同时,加强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转化收益和职称晋升等政策保障。
平台引凤:“科创矩阵”铸就强磁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佛山深谙:引凤需先筑巢。
8月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公布2025年度项目评审结果,佛山仙湖实验室青年博士孟子寒等4人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一消息,再次彰显了佛山高端科创平台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而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打造高能级的科研基础设施与创新载体。近年来,佛山将高端平台建设作为引才聚才的“先手棋”,以平台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持续筑强引凤栖息的“黄金台”。
近年来,佛山将高端平台建设作为引才聚才的“先手棋”。资料图片
近年来,佛山将高端平台建设作为引才聚才的“先手棋”。资料图片
以仙湖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聚焦氢能与氨氢融合新能源领域,致力打造“双优实验室”,目前已组建起一支由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近200人科研团队,成为前沿技术策源的“先锋队”。实验室不仅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更成为吸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佛山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佛山仙湖实验室高温工业零碳燃烧中试平台。资料图片
佛山仙湖实验室高温工业零碳燃烧中试平台。资料图片
而这样的高端创新引擎,在佛山并非个例。位于文翰湖畔的季华实验室,已逐步成长为佛山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从“佛山一号”卫星成功研制,到突破国内空白的G4.5高分辨率OLED喷墨打印装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在顺德,美的集团获批建设机器人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蓝橙实验室,也已组建超200人的研发团队。
这些平台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更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金字招牌”,形成了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创新与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纷纷崛起,共同构筑起佛山多元立体的“科创平台矩阵”,成为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
这个矩阵不仅覆盖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更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佛山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科技专家工作站14家,累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26家。这些数字背后,是佛山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助力转化: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而让人才价值得以充分释放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其提供实现成果转化的广阔舞台。在佛山,日益完善的中试平台体系正成为人才走向产业、技术迈向市场的重要桥梁,让创新之火借助产业之力燃得更旺。
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佛山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产业化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其价值。而中试作为衔接创新与产业的“桥梁”,正是跨越技术到产品“死亡之谷”的关键一环。佛山通过系统性布局中试产业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高效的“练武场”,也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近年来,佛山将中试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截至2025年2月,佛山已建成了85家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链条服务能力全覆盖的中试产业矩阵,并力争在2025年底达到110家。这些平台涵盖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试平台与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近年来,佛山将中试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戴嘉信摄
近年来,佛山将中试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戴嘉信摄
这些中试平台正成为佛山吸引和赋能人才的新高地。它们不仅是技术成熟的“试金石”,更是创新人才参与实战、加速成长的重要基地。通过参与中试项目,科研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产业需求,磨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学者”到“产业型专家”的蝶变。
例如,位于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工业设计概念验证中心,聚焦智能家电、泛家居、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依托自身1000多台套仪器、多学科工程师团队及产业和高校资源,已经服务超过400家企业。
庞大的中试产业平台,已成为佛山引才聚才的另一张“王牌”。如同一棵棵“梧桐树”,吸引了无数“金凤凰”来栖。它们不仅是技术突破的策源地,更是青年科技人才历练成长、实现梦想的沃土。
通过系统布局,佛山正将产业优势、平台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进而汇聚成澎湃的创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采写:南方+记者 肖霞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