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大婴儿,在ICU的81天“闯关”

作者 叶志强 2025-01-27 08:00

1月27日,轩轩迎来一岁生日。这个心脏“破了两个洞”的小男孩,在四个月大时,动了次大手术,又在ICU里住了81天。

他刷新了粤北人民医院的众多纪录:接受心脏手术体重最轻月龄最小、ICU治疗时间最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最长、MDT(多学科讨论)及会诊次数最多……

轩轩迎来了一岁生日。受访者供图

三次呼吸机拔管尝试失败,主管医生曹燕一度陷入低谷,“当所有的经验和路子都走不通后,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轩轩在全院努力下,获得“长大”的机会;重症医学科全员在接连打击下,仍能走出低谷,直面险峰。

医护们与即将转出ICU的轩轩留了张合影。受访者供图

“黑瘦小”的他,是ICU体重最低患者

6月3日,刚做完手术的轩轩,被送进了重症医学科(ICU)一区。

病床的一头连着呼吸机和监护设备,另一头是全身插满各种管道的轩轩。很难想象,这一切发生在只有四个月大的婴儿上。

几天前,曹燕听说心脏大血管外科收了个极低体重早产儿。尽管做了心理准备,但第一次见到轩轩时,她还是被吓到了。

“黑瘦小。”曹燕脑海蹦出三个字,“从来没见过这么黑的小孩,身上皱巴巴的,没什么肉。”

多种因素叠加让轩轩看起来“黑瘦小”。受访者供图

轩轩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他的心脏里面“破了两个洞”。

5月底,轩轩父母来医院求医后,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伍源尽快安排了手术。在单孔胸腔镜下仅使用不到3厘米长的切口,伍源用了4小时,顺利完成心脏停跳下的修补手术,随后轩轩被送往ICU。

“术后还没有过危险期,只是暂时稳定。重症监护室医护的压力将会很大,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转归。”伍源说。

在预约轩轩的修补手术时,重症医学科同步成立了救治团队,曹燕被指定为轩轩的主管医生。曹燕在科室干了十一年,是ICU心脏中心小组副主任医师,有着丰富的救治复杂危重症心脏病患儿的经验。

这一次,她遇到了职业生涯以来的最大挑战。不光是心脏的问题,轩轩全身情况都非常糟糕。“从头到脚发育都不好,脑子里很多积水,肺也发育不好,营养严重不良。”曹燕说,第一次给他打“屁股针”,都很难找到一块肌肉,让针插进去,“瘦到一点肉都没有。”

那时,轩轩体重只有8斤,跟正常的足月新生儿体重相当,这也是ICU收过的最低体重患者。

每次查房,轩轩总是重点关注对象。受访者供图

因此,轩轩的病床被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它直对着护士站,又在病房的“主干道”上。

科室为此专门拉了个微信群,取名“轩轩专护群”。群里有28个人,多科室的医生、值班护士每天围绕轩轩的情况不间断24小时动态汇报。

在未来的三个月里,曹燕始终置顶这个群。

稳定循环,容量管理精确到毫升

在ICU,每个人都在“闯关”,一关又一关。“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轩轩安全渡过难关,度过围手术期。”曹燕说。

很快,他们面临第一关——循环稳定,这是维持轩轩生命的基础。

“他的心脏要能把足够的血泵出来,维持正常的血压,这样才能保持循环稳定。”曹燕说,可他刚做完手术,心脏还没有适应新的解剖结构,“整个心脏膨胀得厉害,右心室很大,收缩力差。”

曹燕说,在专护群里,每天的值班人员要定时在群里报生命体征、呼吸机和监护仪情况、液体出入量,“会提前定好出入量目标,再根据病情的实时变化去动态调整。”

喂奶量必须精确到毫升。受访者供图

出入量,即摄入与排出的量。为了精确,他们的计量工具单位来到了克和毫升——称量纸尿裤,把静脉营养量精确到0.1ml,把每顿喂奶量及冲管盐水精确到毫升……

容量管理是循环稳定的关键,在精细化容量管理下,剩下的就交给了时间。

6月9日,轩轩尝试第一次拔管。拔除气管插管,才意味着有机会转出ICU。大家都提着一口气,眼看着拔管后的三小时安然度过,但是大家仍不敢离开病床半步。

突然,轩轩心率直线下降,整个人变黑发紫。

“这是缺氧的症状。”曹燕说,大家立即着手抢救并重插气管,“插回气管后没多久,轩轩又红了,恢复了正常,还可以跟人嬉闹。”

每一次拔管插管,成败就在几秒钟。“捏一把汗”都无法形容在场医护的心理状态,曹燕回忆每次重插都“出了几身汗”。

“必须把握那几秒的窗口期,如果插不回去,就有生命危险。”曹燕说。

第一次拔管失败,曹燕发觉事情并不简单。她怎么也想不到,不久后将面对更多失败。

三次拔管失败,心里没底了

3.5毫米,这是呼吸机气管插管的直径,也是轩轩“生命通道”的宽度。

“婴儿气道很细,插管也很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会堵住。”曹燕说,堵住后就没法呼吸,马上心脏就停了,“微量的痰液、痰栓、血痂都可能引起堵塞。”

儿科医生在进行肺泡灌洗术。受访者供图

这对在场的医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气道管理必须精准到位。每天反复帮轩轩拍背、膨肺、吸痰,用带加热导丝的小儿呼吸回路,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术……一切都是为了清理气道的分泌物,确保气道畅通。

每次拔管前,轩轩都必须通过自主呼吸试验评估。首先,医护们把呼吸机参数调到低水平,再观察其呼吸血氧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变化。

6月13日,轩轩通过了评估,迎来第二次拔管。新生儿科也在病床旁备好了专用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氧疗机。

当气管拔出时,如同第一次拔管,轩轩的脸瞬间变紫,心率瞬间下降。曹燕当机立断,准备重插。但因为咽喉水肿,重插失败了。

“一旦失败,不可能硬怼的。心跳停了,首先得把氧供上。”曹燕说,她采用加压给氧的方式,把氧气面罩死死地扣在轩轩口鼻处,并赶紧想办法缓解声门水肿。

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组成一个班次,医护们轮换着扣面罩。在轩轩的床头边,两人跪着按压,一干就是一个多钟头,跪到腿脚发麻、累得不行才换下一班。

两人在床头,一人跪着按压,一人扣住面罩。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等,就是10个小时,跪着的医护们换了几班,轩轩的生命体征依旧不稳定,情况得不到缓解。这意味着第二次拔管宣告失败。

后来的这段时间,全院都动了起来。为了找到原因,大家反复分析讨论,去翻遍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去找寻“遗漏的可能性”。

不仅是院内,医院还积极请教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专家教授前来会诊。“大家提了好多意见,我们综合大家的意见去实施。”

7月3日,轩轩迎来第三次拔管,仍旧失败。曹燕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陷入一个低谷,压力非常大,很煎熬。”

重燃希望,只能慢慢摸索道路

在最绝望的时刻,曹燕有考虑过把轩轩转去广州,“那边的治疗可能更好。”

大家都不想放弃,轩轩父母也对医院抱有充分信心。曹燕说,科室每天都会反复跟轩轩父母面对面沟通病情,拍视频、照片给轩轩父母看,电话、微信随时保持联系,“这也争取到了很多信任。”

“在所有现成的经验和办法都试遍了后,最终还是得自己去感受问题、摸索方法,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从循环问题到心脏问题,再到肺炎影响,团队成员们逐个复盘、挨个摸索,最后找到关键因素——长时间上呼吸机使呼吸肌萎缩,进一步延长了脱机时间。

于是,团队开始重视呼吸训练,逐步降低呼吸参数、锻炼呼吸肌功能,试图攻破脱机难关。

同时,护理团队在营养管理方面下足功夫。采取定时的排气操、重力喂奶技术;关注电解质平衡,确保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

护士们正拥抱哄睡轩轩。受访者供图

“轩轩护理起来难度大,身边几乎不能离人。心理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直到同事来接班,才能松一口气。”护士王志勤说。

8月13日,轩轩第四次拔管终于成功,此时他的体重已经来到12斤。十天后,在ICU门口,大家把轩轩安全交到妈妈怀里,还留了张合影。

至此,重症医学科196名医护为轩轩奋战共81天。“这次治疗对整个医护团队而言,都是一次考验,大家都收获很大。”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易林说。

曹燕的相册中,她最喜欢这张图片。受访者供图。

在轩轩送到ICU时,曹燕单独创立个相册,记录轩轩的治疗过程,共存了200多张图。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她拿玩具逗轩轩,轩轩开心地笑。

南方+记者 叶志强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