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阳江分行:到“蚝”气冲天的地方去

作者 雷怡婷 2025-04-28 14:50

“月光光,照蚝塘,阿爸担蚝上市场,阿妈开蚝煮清汤,细仔食到嘴仔香。”这首融合岭南童谣《月光光》与蚝乡劳作场景的民谚,生动勾勒出广东阳江“中国蚝都”的烟火画卷。

作为全国餐饮第一大省,生蚝凭借其“海洋牛奶”的美誉,稳居粤菜餐桌核心品类。广东省阳江市坐拥中国规模最大的近江牡蛎养殖基地,构建起集育苗育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被誉为“中国蚝都”。工行数字普惠“滋养”着“海洋牛奶”的鲜味哲学,更成为乡村振兴与海洋经济的黄金支点。

全球征程

从粤味鲜蚝到刺身级“蓝色粮仓”

阳江的生蚝产业可追溯至19世纪初,据《阳江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阳江作为粤海关重要关口,海洋经济活动逐渐繁荣。

当地渔民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滩涂发现近江牡蛎的天然繁殖优势,他们开始采用石头自然纳苗法将天然礁石或人工石块投掷于浅海潮间带,利用潮汐规律让蚝苗附着于礁石生长,形成“靠天吃饭”的原始生产模式。

1980年以前,阳江蚝农大多采用石头自然纳苗法或人工插桩纳苗养殖生蚝,直到养殖技术进入“棚架式吊笼养殖”阶段才让养殖密度与产量显著提升,生蚝从传统渔民自给自足转向餐饮供应。

1997年,胶丝绳粘蚝吊养技术使生蚝兼具“脆嫩无渣、鲜甜回甘”的品质特征,阳江蚝由此确立市场辨识度。但阳江人在技术突破后并未止步,而是以“全产业链思维”持续深耕蚝业。

2024年,超离子水净化技术突破使其达到刺身级标准后,开始向外出口并登陆高端餐饮市场,同时蚝油、蚝汁等深加工产品也通过跨境电商进入全球市场。阳江蚝以“脆嫩鲜甜”特质跻身全球供应链,从地方特产蝶变为广获认可的“蓝色粮仓”标杆。

破局自立

从源头重塑到产业链下游延伸

阳江市某蚝业有限公司是集技术、育苗、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有占地40亩的蚝苗养育场和数千亩的养殖场,是国内多家著名餐饮连锁企业的供应商。该企业还建有近江牡蛎三倍体研究室,和国内多家高校合作开发三倍体种苗。

“我一开始开公司的时候,我们当地的蚝苗都是外购的,依赖别人,我也想要有我们自己的苗。”该公司负责人回忆说,该公司创立初期聚焦于生蚝产业链上游,以解决当地蚝苗依赖外购的“卡脖子”问题为核心目标,开启了从源头重塑当地生蚝产业的征程。

“好比种菜要先有好种子,养蚝也得先有健康优质的蚝苗。”该公司负责人忍不住感慨,“我们花了8年的时间实现种苗繁育基地试产,所幸努力付出终有回报。”

随着种苗与养殖技术的成熟,该公司的业务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我们陆续推出蚝豉、蚝油、炭烧金蚝等深加工产品,并借助餐饮连锁渠道打开市场后,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育苗到餐桌的全流程品质管控,并于2023年获得欧盟SGS食品安全认证。”在2024年,该公司拿到了出口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第一笔订单。

金融兴农

精准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我们的蚝正式迈入了全球高端水产市场,工行是我们企业的好战友。”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在生蚝产业季节性供需波动中,该公司需向农户收购生蚝进行加工销售以及投放新的蚝苗,存在生产经营资金缺口。

当地工行在捕捉到这一需求后,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通过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全链条调研,进一步了解养殖品种、规模、成本投入、销售渠道、养殖周期等一系列经营数据后,多次前往该企业为其设计相关金融服务方案。生蚝繁殖期以及收获季节正是蚝农们资金需求旺季,蚝农们注重的是贷款的手续简便、快速放款。当地工行向该公司推荐的“粤农e贷”融资有效地破解了该公司“等米下锅”的困境。

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其自身资金需求外,也带动大批上下游农户群体式的资金需求,当地工行以该公司为核心,先做好核心企业金融服务,由该公司牵头组织,通过开展普惠业务宣讲会、设立普惠业务乡村服务点等多种形式,以“粤农e贷”融资业务对接,解决向其购买蚝苗与成品蚝的农企、农户、批发零售商等下游客户融资需求,带动涉农小微客户、农户进链。

如今,阳江蚝产业已成为大湾区“向海经济”的活态样本。从清代渔民“投石养蚝”到今日“中国蚝都”的璀璨崛起,阳江蚝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金融与实体的共生共荣。工行以“国有大行”的担当,将金融活水注入蚝田浪尖,为“中国蚝都”注入强劲动能。

南方+记者 雷怡婷

通讯员 梁馨云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