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日报(海外版、香港版)
对肇庆端砚技艺制作进行刊登,
在香港及多个地区作海外宣传。
让端砚再次成为文化圈的热议话题。
全文报道如下
↓↓
端砚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一起来看看它
是如何“出圈出彩”的吧~
端砚在多处“舞台”绽放光彩
这块文化“瑰宝”,
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脉,
更在当下的舞台上绽放着新的光彩。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念龙 摄制
在各类展示和交流活动中,
端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端砚展位上,不少艺术爱好者、收藏家等前来观赏、选购。罗婉靖 摄
在近期举办的
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
近万方端砚
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吸引了众多藏家和爱好者前来观赏、选购。
多位端砚制作大师的作品
在博览会上备受推崇。
△端砚文化艺术精品亮相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香港)乡村振兴体验馆。黄咏欣 摄
而一批融合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
端砚文化艺术精品,
更是以其精美的雕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亮相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香港)
乡村振兴体验馆,
为端州新添面向大湾区的文旅宣传窗口。
△2025肇庆广府文化庙会活动上,各种用砚石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饰品与文创产品受到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何玮珊 摄
多种端砚文化与现代饰品融合的
文创产品整齐陈列,
亮相2025肇庆广府文化庙会活动,
精美的设计、全新的创意理念
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刷新了更多市民和游客对端砚白端的认识。
端砚在多个“赛道”迸发活力
四大名砚,端砚居首。
自唐代起端砚便名扬文坛,
“呵气成墨,滑如肌肤”
是端砚有别于他砚的绝顶品质。
1300多年前就以砚为耕的白石村,
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白石村,有着1300年的制砚历史,砚台作坊、砚石砚桌随处可见。梁小明 摄
近年来,
我市不断擦亮“中国砚都”特色文化品牌,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创新销售模式,
释放传统端砚产业新活力。
△中国砚都·端砚故乡。黄咏欣 摄
如今,以白石村为依托的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设有端砚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
文房四宝街区、交易中心、鉴定中心、
大师工作室、旅游商业区等板块,
商务区已有超过250家商户入驻,
文商旅业态不断丰富。
△“九龙戏珠”砚。黄咏欣 摄
此外,肇庆还逐步形成以“砚坑—砚村—砚岛”为载体,集生产、展示、科普、鉴定、拍卖、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聚区。
为传承端砚技艺,
以端砚文化为核心,
每年举办多场专题展览等活动,
与“伍丁宝诞拜师节”等非遗项目结合,
实现传统非遗文化的融合创新。
△伍丁诞巡游活动。李朱雄 摄
与此同时,一场场大型活动
或走进社区、学校,或走进兄弟城市,
不断培养广大群众对端砚等
非遗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擦亮着岭南文化名片。
△在“中国砚都 湾区新秀”端砚文化嘉年华上,端砚匠人展示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春林 摄
“卖一块少一块!”
由于砚石资源不可再生,
端砚的发展不拼产量,
更关键之处在于传承与创新。
△端砚文化与现代饰品融合创新的部分作品。作品来源程振业、侯加文
除了传统工艺品,
如今,众多年轻端砚人
纷纷加入端砚创新赛道,
他们把年轻人的潮玩想法和创新理念
融入到产品的创作中,
成为探索端砚创新发展之路的生力军,
不断推动端砚产业的创新发展。
△由“肇庆学院工匠创新工作室”团队精心创作的《桃花源记系列文创砚台》,以古文《桃花源记》为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出20个独特的IP形象。图源肇庆青年
端砚技艺人才培养走进校园
把非遗搬进课堂,
让学生体验端砚制作技艺,
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端砚技艺人的工匠精神,
这是端州区黄岗小学特色劳动课的内容。
△在端州区黄岗小学开设端砚制作课。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小明 摄
近年来,梁思勇、马志东等
一批端砚大师与学生面对面,
讲授端砚制作技艺,
激发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
△图源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小学
长久以来,
端州高度重视端砚人才队伍的培育工作,
不断推进端砚行业传统师徒传承模式
向正规学校教育转变,
端砚技艺人才培养也日益规范化。
△肇庆市第四中学《非遗进校园》
△中国砚村白石宏溪端砚厂的师傅对端砚进行雕刻。黄海敏 摄
端砚上的每一刀、每一刻,
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它们跨越时空,
将中国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
端砚,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
续写着千年的文脉,绽放着新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期待,
端砚继续闪耀于世界的舞台,
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 资料来源 中国日报网 端州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