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变公园、渔村变景区,这是绿美城乡的“惠州样本”!

作者 乌天宇;梁维春;王昌辉 2025-04-24 11:00

晨曦中的惠州总带着湿润的草木清香。城中漫步,公园繁花绿树相伴;周末出游,乡村山林绿意盎然。如今,这样推门见绿、转角遇景的日常,已成为惠州人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

日前,2025年广东第1号总林长令提出,要拓展城乡绿色空间,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绿美人居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乡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积极补植增绿,推动实现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建设“沿山、沿海、沿河、环湖、连城”绿美公路,把绿色通道打造成为生态线、风景线、发展线、幸福线。

当前,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惠州秉持“生态优先、共建共享”理念,以城乡小微湿地、绿化空间建设为抓手,撬动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跃升,将“开窗见景、出门见绿”的愿景化作实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发展路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城乡微改造

“小空间”描绘幸福宜居新图景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惠州以“绣花功夫”雕琢城乡空间,让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落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走进新开河桥头附近的“荷香园”,浓浓的生活气息弥散开来:人们悠闲地徜徉其中享受满目清新靓丽,广场中、树荫下,人们三五成群练舞、打太极,家长带着孩童在儿童游乐区嬉笑玩耍,还有幼教带着一帮孩童在公园内开展自然教育。

在桥东新民街的“三榕园”,三棵大榕树如巨伞般撑开,投下层层叠叠的斑驳树影,绿荫下,老人们闲坐石桌,唠着家常,孩童们嬉戏追逐,为小公园注入蓬勃生机......

龙门县田尾村村民将房前屋后打造成美丽的“口袋公园”。

龙门县田尾村村民将房前屋后打造成美丽的“口袋公园”。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惠州已累计建设口袋公园34个。曾经社区“边角料”、城市“边角地”,经过微改造“变废为宝”,化作充满生机的休闲小天地,不仅让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活”了起来,也让老百姓有了乐游绿色的共享空间,于细微处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温情与美好。

这种改变不仅在主城区,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惠州各乡镇、街道也在发生焕然一新的改变,让曾经荒废的空地、老化的设施焕发新机,不断切合村民群众对高品质宜居环境的需求。

在惠城区马安镇文体中心羽毛球场里,居民们挥拍对弈,汗水浸透衣襟。今年1月,这处曾经由杂草荒地改造成为的文体中心启用。原本面貌老旧的闲置地,建成了休闲宜人的绿美生态小公园,室内综合运动馆、小广场、篮球场、健身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成为群众健身、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

在惠东县高潭镇,当地依托红色资源,投资近千万元完成美丽入口通道、示范主街等“七个一”项目,将游客服务中心升级为“美丽圩镇客厅”,融入苏维埃文化元素,打造集展示、交流、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文旅窗口,刷新了圩镇“颜值”,也进一步增强镇域景区吸引力。

龙门县永汉镇则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为灵感,打造“寻猫之旅”主题主街,285栋商铺外立面融入豹猫雕塑与卡通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镇域新IP,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产业振兴,让乡镇既有“颜值”更具“内涵”。

当城市与乡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清晰。惠州通过一系列看似微小的改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深度融合,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

用活“小湿地”

把生态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惠州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进程中,紧握生态“金钥匙”,以城乡小湿地微改造为支点,撬动乡镇经济发展新动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曾是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如今因“荷”而兴。走进三嘉村荷花园,上百亩荷花正含苞待放,每当夏季来临,这里便荷香阵阵,游客从各地纷至沓来,漫步荷花园栈道,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博罗三嘉村依托荷花、农田风光观赏性优势,打造一条赏荷长廊。

博罗三嘉村依托荷花、农田风光观赏性优势,打造一条赏荷长廊。

自2018年以来,三嘉村依托当地的水土优势,通过流转土地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荷花产业”。2019年,该村尝试在30亩试验田种植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的江西白莲,第二年就收获了3000斤莲子。在取得试种成功的基础上,该村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扩种荷花近150亩。

如今,该村荷花园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赏荷胜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是石坝文旅的一张闪亮“名片”。不仅如此,该村还形成从赏荷花、收莲子到深加工的特色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以荷为媒、以荷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来源于惠城发布

图片来源于惠城发布

这样的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故事,正在惠州城乡遍地开花。在惠城区江南街道七联村津头湖村民小组,依托东江岸线蜿蜒和传承300余年的渔家文化。津头湖改造渔人码头、修建沿江栈道与登山步道,将渔家传统融入景观建设。每年开渔节、丰收节,游客都能体验到“水清岸绿”的生态之美。

如今,七联村还成立了强村公司,建设打造了以“渔”为主题的渔家文化馆、渔人码头、生态停车场、登山步道等多个特色文旅项目,并利用13棵百年古树打造古树公园,让老渔村村容村貌换新颜,推动特色乡村文旅产业业态不断壮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效日渐凸显,成为惠州“离市中心最近的渔家文化村”。

一个个案例印证:打好生态牌,方能念活“农业经”。如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惠州各地以小湿地微改造为切口,将生态颜值变为经济产值,激活“生态+农业”的乘数效应,让绿色成为乡镇经济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白鹭在惠东县的红树林里自由飞舞。

白鹭在惠东县的红树林里自由飞舞。

探索“蓝碳经济”

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不久前,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再次监测到7只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停歇;同期,这处湿地公园还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紫水鸡带领幼鸟觅食的画面。这些珍稀的野生鸟类的出现,印证了潼湖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成效逐步显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惠州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每年约有数十万只候鸟途经惠州,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被发现和记录。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攀升,已成为观察惠州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窗口。

在稔平半岛的考洲洋畔,红树林正以另一种姿态上演着生态修复的绿色蝶变。漫步好招楼湿地公园木栈道,潮起潮落间,连片红树林如绿色织毯铺展,渔船驶过惊起的白鹭与海天共舞,勾勒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这道“海上生态屏障”的形成,源于惠州十年如一日的红树林保护工作:自2013年一来,惠州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在考洲洋、范和港等海域先后实施20个修复项目,让8857亩新红树林扎根滩涂,1965亩退化湿地重焕生机,为滨海生态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随着生态底色愈发厚重,惠州开始探索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路径,并用实践印证了“靠海护海”远比“靠海吃海”更具生命力。

盐洲岛的蜕变便是最佳注脚:曾经依赖渔业的沿海村落,如今凭借红树林湿地、落日滩涂等生态景观,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村民们放下渔网、端起“生态碗”,民宿、渔家餐馆、渔船观光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生态建设与发展的红利持续释放。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中,惠州也迈出了创新步伐。去年,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在惠州落槌,广东能源集团以400万元竞得10年期惠东县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涉及的红树林预计可固定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不仅如此,惠州因保护红树林措施得当,还通过了红树林营造成果核验,获得1026亩国家、省级红树林造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是全省首个获得该指标奖励的地市,红树林保护修复各项成绩及有关考核综合排名均位列全省第一。

如今,惠州用更明确的制度设计,守护这片绿色生机。今年惠州拟制定出台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计划将在5年内新增红树林面积2000余亩,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惠州样本”。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编辑 糜朝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