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年轻化怎解?医生提醒:关键要控制基础疾病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3-13 09:37

慢性肾脏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的特征,已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在“世界肾脏日”到来之际,公众最需要纠正的认知误区有哪些?哪些“身体信号”最容易被忽视?记者专访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彭炎强,为市民带来肾脏的相关科普。

慢性肾脏病正在逐渐年轻化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8.2%,我国有8200万以上慢性肾脏病患者。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流行,其并发肾脏损伤进一步上升。

彭炎强表示,2025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数智化转型”等举措,并特别关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间接反映了这些疾病及并发症如肾脏损伤的高发态势。

当下,慢性肾脏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慢性肾炎患病一般在年轻人较多见。”在彭炎强看来,慢性肾脏病年轻化一方面是因为高热量饮食、高嘌呤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高尿酸血症甚至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他进一步解释,年轻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易导致激素失衡与血压升高、糖代谢异常、代谢废物堆积、削弱免疫功能、身体自由基生成增加,从而加速肾功能衰退。此外,年轻人爱喝功能性饮料也可能对肾脏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功能性饮料含大量添加糖、咖啡因,可导致血糖升高、血脂升高或尿酸高,引起肾脏损伤。同时可打破体内钠钾平衡导致肾损伤。”

粤东地区饮食偏咸、海鲜摄入较多等习惯,可能增加高血压和尿酸升高的风险,影响肾脏健康。此外,肾毒性的药物或食物暴露,如使用包括有肾毒性的中草药、止痛药等,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市民不注重体检,早期筛查不足,对慢性肾脏病管理的依从性较差,偏信偏方和土方等,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高发态势的原因。”彭炎强表示。

●这些早期“身体信号”要注意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肾病呢?彭炎强表示,市民应该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B超等。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饮水、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少喝碳酸饮料、避免憋尿、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并坚持科学运动、控制体重、限制盐摄入等。

在彭炎强看来,预防肾病的关键措施是控制基础疾病。市民应该重视管理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控制血脂和尿酸,积极治疗慢性肾炎。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慎用止痛药、有肾毒性抗生素,避免食用肾毒性中药(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偏方和土方,慎用保健品,“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尽早发现、尽早规范处理”。

彭炎强提醒,市民要注意这些早期“身体信号”,例如出现泡沫尿、尿色异常、夜尿增多(每天晚上起夜次数2到3次),下肢及颜面部水肿,出现高血压尤其是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此外,出现腰痛、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皮肤瘙痒等不适状况,也要注意肾脏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身体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治疗不可轻信偏方秘方

“部分市民觉得没有症状肾脏就是正常的,不用检查和治疗。这是认识误区。”彭炎强说,慢性肾脏病早期大多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做检查、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最后多数会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

此外,部分市民认为偏方秘方可以治愈慢性肾脏病。彭炎强提醒,目前还没有治愈慢性肾脏病的特效药,切不可轻信偏方秘方。

“透析很痛苦,能不做就不做”,这也是市民的认识误区之一。彭炎强表示,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据悉,汕大医附一院肾内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汕头市临床重点专科,在肾脏穿刺肾活检术、肾小球疾病规范化和精准化治疗、危重疑难肾病救治、血液净化技术开展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粤东地区率先开展自体动静脉血管内瘘形成术、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中心静脉狭窄球囊扩张、动静脉血管内瘘狭窄PTA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形成术。

南方+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