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小镇文旅热 城乡建设产业兴  | “乡见”百千万③

作者 冯焕哲 2025-05-28 10:46

编者按:

群山叠翠处,万象争新时。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浪潮中,云浮作为粤北生态屏障与产业新锐,抢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遇,坚定竞标争先、多打“单项冠军”,推动县镇村进入发展“快车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云浮记者站策划推出《“乡见”百千万》系列报道,以“行走田野”的视角,记录强县促镇带村的“云浮实践”,讲述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故事。


西江之畔,有一个云浮版的“马尔代夫”。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在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这座常住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渔村,凭借碧水金沙、花海栈道和渔家风情,吸引了超10万游客前来游玩。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开发尚浅的江边滩涂。这一变化,正是都杨镇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三年间,该镇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60.31亿元提升至2024年88.4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22年的4.888亿元提升至5.0366亿元,年游客量从2022年的10万人次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30万多人次。西江小镇不仅在接住“流量”,而且在着力深耕“留量”。

今年五一假期都杨镇湾边村吸引了超10万名游客前来游玩。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五一假期都杨镇湾边村吸引了超10万名游客前来游玩。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突围 西江岸线农文旅融合

今年4月,中电建广东云浮观音山项目迎来重要里程碑——首船绿色砂石产品顺利发运。作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砂石骨料生产基地,该项目拥有高达2.28亿方的资源储量,年产骨料能力达3500万吨,为区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

据了解,都杨镇以绿色建材产业为重要支柱,充分发挥中电建等“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全力推动云安区绿色建材先进制造生产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都杨镇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涵盖汽车零部件、信创、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在都杨镇,广东溢康通空气弹簧有限公司堪称行业“隐形冠军”。自2021年将广州总部迁至此处以来,该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每年营业额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公司董事长庞学东表示,附近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汕湛高速等交通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产品出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近三年来,都杨镇工业经济成效显著。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60.3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8.41亿元,增幅高达46.59%;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22年的46.56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9.90亿元,增幅达50%;市场登记主体数也从2022年的2584户增长至2024年的3054户。此外,观音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项目、华润西江发电厂等重点项目也先后顺利投产,为都杨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农业领域,都杨镇的田间地头同样展现出勃勃生机。以“杨柳冬瓜”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变身为预制菜、冬瓜煲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身价的倍增。都杨镇人民政府通过发展订单式农业,深化“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有效保障了冬瓜等农产品的销路。2023年冬瓜订单签约量达10万斤,2024年、2025年均签约30万斤,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都杨镇还立足西江生态资源与辖区内丰富的农文旅禀赋,坚持“红绿”相融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充分利用荣昌堂、桃坪阻击战遗址、云北会师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另一方面,串联湾边村、官坑村、蝶采园、樱花园等景点,打造旅游综合体,探索“农文旅+周末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都杨镇湾边村,文旅产业的兴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间间饮食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餐饮店老板罗女士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去年听说丈夫家乡湾边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风景区,便毅然辞掉了在海南的工作,和丈夫潘生回到家乡打造特色西江农家乐餐饮店。“以前村里都没什么人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慢慢的,人们都回来了,做点小生意谋生,这里环境越来越好了。”罗女士感慨地说。

近三年来,都杨镇农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年游客量从2022年的10万人次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30万多人次,文化旅游消费总额也从原来的900余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2700多万元。2025年初更是实现了“开门红”,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量超35万人次,辖区范围内文化旅游消费总额超过3200万元。都杨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访、投资。

城镇提质 内外兼修环境提升

在都杨镇降水村码头,一艘渡轮正缓缓启动,准备向西江对岸驶去。岸边,一座崭新的码头驿站矗立,即将投入使用。不时有游客兴致勃勃地登上二楼观景台,极目远眺,将西江的壮丽风光尽收眼底。据都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码头驿站由当地热心人士慷慨捐资约60万元建成,为渡轮工作人员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在都杨镇,新修建的双向六车道S537线宛如一条黑色绸带,蜿蜒贯穿全镇。三年来,都杨镇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达86公里,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覆盖,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如同血管,将都杨镇的各个角落紧密相连。

在杨柳街,智慧停车系统让曾经困扰居民的“停车难”问题迎刃而解,车辆有序停放,街道更加畅通;在榃容村,小公园、篮球场、长者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构成了“15分钟生活圈”。

针对圩镇“六乱”现象,都杨镇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搭建帐篷长廊、划定免费停车位、点缀绿植花箱等措施,推动了街道由“乱”到“治”的转变。同时,都杨镇还聘请了街道协管员进行常态化管理,确保圩镇环境整洁有序。“以前这条街乱糟糟的,现在整治后干净整洁多了,我们做生意也舒心多了。”在麦洲街经营商铺的刘老板感慨地说。如今的麦洲街,道路整洁光亮,新修的水渠与绿化景观相互映衬,成为都杨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智慧赋能 无人机助力基层治理

在都杨镇行走过程中,可能不时抬头会看到一架架无人机在天空中盘旋,它们是基层治理的“新助手”。根据工作需要,一个个“飞行员”可随时化身不同“身份”履行职责,现已应用在基层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治安管理、重点项目监管、森林防灭火等领域。

面对辖区内村居分散、治理力量不足等痛点难点问题,都杨镇积极探索“智慧+”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成了覆盖范围约180平方公里的“智慧都杨”项目。该项目通过部署无人值守智能机库、搭建指挥中心等措施,实现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自动推送、协助决策、案件处理等功能于一体。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共派出飞行任务8164架次,巡航约16000.43公里,排查推送线索3543条,核查率达92.15%,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智慧都杨’项目就像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都杨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面对基层治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都杨镇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24年,这支“全能型”执法队伍办理案件174宗,涵盖卫健、市监等领域,执法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西江渔村到文旅名村,从后进乡镇到绿建新城,都杨镇在这三年时间的每一组数据,都印证着“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力量。“都杨镇将充分发挥‘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会镇帮扶’等力量,推动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顺利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都杨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策划:雷贤辉

采写:南方+记者 冯焕哲

通讯员 黄天康 何倩英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