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对的不买贵的,高端冰淇淋“刺”不动了|聚焦夏日“刺客”

作者 黄晓韵 2025-07-14 16:50

此前,“雪糕刺客”一度因高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夏天,记者走访发现,平价雪糕重归主流,冷饮在定价与口味创新上逐步回归理性。

“雪糕刺客”消失

所谓“雪糕刺客”,指的是那些外表看似普通,实则价格高得离谱,且在售卖时不明码标价的雪糕产品。过去,一支动辄几十元的雪糕,让消费者在结账时毫无防备,被价格狠狠“刺痛”。2018年,钟薛高以“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66元一支。刷新国产雪糕的价格认知。从此“钟薛高”也被网友戏称为“雪糕刺客”。

南方+记者在走访市场后发现,消费者已经日趋理智,10元以下的雪糕正在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高端冰淇淋在今夏“刺”不动了。

高端冰淇淋“刺”不动了

高端冰淇淋“刺”不动了

曾经,在罗森便利店的冰柜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冰柜属于钟薛高。

如今,钟薛高的身影已经完全消失。冰柜里产品的主要价位在3到10元区间。其中,不少品牌打出了优惠宣传“认养一头牛8.9元两支”“甄稀11元两杯”“梦龙2支7折”……

在永旺超市,一排数个冰柜内分别放着不同价格段的雪糕,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10元以下的产品占主要,“任选5支29元”“任选8支29元”……冰柜上的优惠信息满满当当。

从“野蛮生长”到“大浪淘沙” 冰淇淋市场回归理性。

高端冰淇淋“遇冷”

“哈根达斯近期也加入‘9.9元’阵营?”为吸引更多消费者,哈根达斯推出了9.9元咖啡饮品,此举再次引起了市场对哈根达斯的关注。

钟薛高的子公司都被申请破产清算、哈根达斯在中国门店缩了快一半、茅台冰淇淋也基本消失在大众视野,高端冰淇淋已基本消失。

此前,更有市场消息称,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可能寻求以数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在中国的哈根达斯门店。通用磨坊回应媒体,“对谣传不予置评”。

不过,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增长压力却是事实。据通用磨坊最新财报,截至2025年2月23日的三个月,其高端冰淇淋业务净销售额1.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42亿美元同比下降约3.2%。

为扭转市场,哈根达斯近年来不断调整各类活动:线上平台频繁推出打折活动,线下门店也加大优惠券发放力度,部分经典单品价格较以往明显下调。曾经动辄三四十元的单球冰淇淋,如今通过组合优惠等方式,价格不断下探。

哈根达斯并非孤例。今年3月,联合利华拆分旗下冰淇淋业务,并成立“梦龙冰淇淋公司”。

据了解,此次拆分的原因是冰淇淋业务在渠道、利润结构等方面与联合利华其他业务存在差异,独立运营有助于双方实现更高效的发展。财报显示,2023年,联合利华冰淇淋的业绩同比下降6%,2024年再度减少1%。

联合利华也在财报中提到,由于市场普遍疲软,中国市场出现下滑。而联合利华对“梦龙”的拆分,或许也暗示着哈根达斯未来的命运。

高端冰淇淋“刺”不动了

高端冰淇淋“刺”不动了

客观来看,消费分级的大背景下,年轻消费者愈发追求“质价比”,普遍不愿意为“空有高端头衔”的“冰淇淋刺客”买单。

艾媒咨询最新调研也显示,消费者对冰淇淋的消费变得保守:2025年,只有6.94%的消费者会购买超过20元的单只冰淇淋,77.39%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10元以内的产品。2023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9.01%和49.67%。

高端冰淇淋真的卖不动了吗?

与哈根达斯的落寞相比,新品类“gelato”(意式冰淇淋)这两年来突然爆火。尽管动辄30、40元,但不少消费者认为“贵有贵的道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Gelato增速尤为亮眼,以10%的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

Gelato的选料一般是时令水果、天然坚果等,除了原料本身含水外,制作过程不再加水,因此口感更绵密,保质期短,价格也更高。

此外,野人先生、波比艾斯等本土冰淇凌品牌,也保持着较高的扩张势头。

由此可见,消费者并非对高端冰淇淋“不感冒”了,只是现在消费早已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而是为了享受更好的体验、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因此未来的趋势是拒绝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他长期看好中国冰淇淋市场,认为其正处于高速发展、增长和扩容阶段,常年化销售趋势明显,女性消费群体扩大。

他指出,品牌需加快创新升级与迭代的速度和质量,兼顾质价比与性价比,这是市场成功的关键。

朱丹蓬补充,近三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迎来高速增长、创新、升级和迭代,这与新生代人口红利、消费思维及行为,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相关,是政策、经济、消费端红利叠加的结果。当前市场价格向12元左右靠拢,超高端市场空间有限,中高端是主要方向,且需解决从网红到长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编者按:小暑过后,全国进入“炎炎夏日”模式。从舌尖上的丝丝凉意,再到户外出行的全方位防护……消暑降温类商品的销售呈现出与“热”俱增的火爆态势,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活力。然而,这消暑的生意背后大有门道。南方日报、南方+公司舆情哨栏目特别推出“聚焦夏日‘刺客’”系列报道

◎内容链接

防晒衣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聚焦夏日“刺客”

南方+记者 黄晓韵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