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些网友所言:“婴儿喝奶是本能,不是不文明行为。”这才是公共场馆需要检讨的地方:在执行规则时,是否预留了弹性空间,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公共场所的规则和人情。
▼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最近,上海动物园发生了一件事:一对夫妻带着10个月大的婴儿在展馆内用奶瓶喂奶,被工作人员制止并赶出,原因是展馆规定“禁止饮食”。这件事闹上了热搜,并引发争议——婴儿喝奶算不算“饮食”?暑期很多家长带孩子逛展馆,类似情况或许还会发生。
多数公共场馆确有“禁止饮食”的规定,这类规定在国际上也较为普遍,旨在防止食物残渣、液体或气味对展品造成损害,同时维护观展秩序。
不过,公共场馆在守护规则的同时,有必要多一种弱者视角。
公共场馆普遍“禁止饮食”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中心等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公共场所,几乎每个人都曾在里面看到过“禁止饮食”的标识。
不同于商业场所如餐厅或购物中心,也不同于私人住宅或企业办公室,公共场馆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出资建设,对所有公众开放,通常收取较低的门票或免费,主要目的是提供教育、文化或娱乐服务……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共场馆需要平衡大众需求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公共场馆禁食的最主要原因。
不少公共场馆陈列着珍贵文物、艺术品或标本,食物和饮料可能对这些展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整洁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想象一下,如果每位游客都在场馆内进食,留下的食物残渣、包装袋和饮料瓶将给清洁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食物的气味会在密闭空间中久久不散,影响其他参观者的体验。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比如图书馆或艺术展厅,咀嚼声和包装袋的窸窣声都会打破应有的宁静氛围。
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洒落的饮料会让地面变得湿滑,增加游客摔倒的风险。热饮可能造成烫伤,特别是对好奇的小朋友来说更危险。某些食物中含有的过敏原还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对敏感人群造成健康威胁。
“管理一致性”也是制定规则时的考虑。完全禁止饮食比允许部分食品更简单明了,既能避免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也能防止游客因“为什么他能喝咖啡我不能喝果汁”而产生不满情绪,方便工作人员管理。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知名公共场馆都制定了严格的饮食限制。
法国卢浮宫在《参观条例》中明确规定,“为了保护藏品和尊重其他参观者,展厅内严禁:喝饮料、吃东西……”
英国大英博物馆允许携带透明瓶装水进入展区(保持密封状态,避免泼洒风险),但禁止咖啡、茶等有色饮料,同时要求三明治等简餐只能在指定区域食用。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允许观众携带塑料瓶装水(需为密封状态,不能是玻璃容器),但其他食品(任何形式的固体或半固体食物)和饮料(如咖啡、果汁、酒精)一概禁止。
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明确写道“请自觉维护展厅内参观秩序,禁止饮食”。
“禁止饮食”的严格规定,其实体现了公共场馆对文化财产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所有参观者的体验的重视。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遵守这些规定既是对公共秩序的尊重,也是文明参观的体现。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需要考虑特殊情况
上海动物园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本质上是公共场馆执行规则与特殊群体需求之间的冲突。
10个月大的婴儿因饥饿在展馆内用奶瓶喝奶时,工作人员以“禁止饮食”为由驱离,这一行为看似维护了规则,却忽视了婴幼儿生理需求的特殊性。正如一些网友所言:“婴儿喝奶是本能,不是不文明行为。”
这才是公共场馆需要检讨的地方:在执行规则时,是否预留了弹性空间,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公共场馆在执行饮食限制时,会对婴儿等弱势群体采取特别处理。
法国卢浮宫虽然在展厅内严格禁止饮食,但《亲子参观》的服务中写道,“您可以带着孩子去玻璃金字塔下小憩或去杜乐丽公园野餐。”同时,馆内设有协助服务台,提供儿童辅助器具。
并且,为方便带婴幼儿的游客照护孩子,卢浮宫在黎塞留馆翼Studio区域内设有一个便民的母婴服务空间,内部环境温馨舒适,配备奶瓶加热器、微波炉和母乳喂养专用椅等用具。
英国大英博物馆内设有哺乳室,哺乳室配备独立的座椅和遮挡设施,保障母婴隐私。
日本最古老、最有名的上野动物园,园内确实设有多个母婴室,分布较为密集,几乎每个主要区域都有设置。多数母婴室配备温奶器、洗手台、尿布台。
这些案例表明,规则与人情并非对立。通过合理布局母婴室、提供临时哺乳区、明确例外条款、分级管理策略,公共场馆完全可以在保护展品与满足特殊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根据《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城市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必须设置独立的母婴室,大型公共场所应当按照方便母婴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点位,设置多个独立的母婴室,配备哺乳椅、护理台、冷热水洗手台等设施,并应在公共场所入口处设置完整、清晰、醒目的导向指示标识。
但上海动物园的母婴室仅1处,位于大门外游客服务中心,步行需15分钟,且设施简陋、无导向标识,并不满足规定要求。
好在国内部分场馆已开始尝试分级管理,并优化母婴服务。
比如深圳博物馆,“自带食物以简餐或封装食品为宜,请勿携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入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同心路馆(古代艺术)和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设有直饮水、母婴室、无障碍洗手间、自助储物柜等便民设施,可提供应急药箱、卫生用品、保温披肩、轮椅、婴儿车、充电宝、雨伞等便民服务”,可谓尽显公共服务的温度和智慧。
公共场馆的“禁止饮食”规定,本质上是对文化财产和公共秩序的守护。但这种守护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为代价。文明不仅体现在对规则的坚守,也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包容。
毕竟规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如果连婴儿喝奶这点人性化的变通都做不到,哪怕是遵守规则也显得冷血。公共场所若如此不友好,还谈什么鼓励生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