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行走在揭阳乡村河道沿岸,水面开阔,岸绿景美。一场覆盖全市的水体清淤整治行动,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成为揭阳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揭阳市聚焦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纵深推进“千村万池百里河道”清淤行动,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共发力,通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全民参与,持续擦亮水清岸绿的生态底色,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高位推动形成合力,清淤工作跑出“加速度”
揭阳市将水塘河道清淤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关键抓手,高位推动,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揭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签署市总河长令,在全市范围内部署推动清淤工作、健全常态化长效机制。揭阳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相继深入揭东区霖磐镇、惠来县隆江镇等地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深入田间河边,全面统筹谋划,抓实抓好清淤重点。
揭阳市河长办随即印发清淤实施方案,明确每五年完成一次轮疏的宏伟目标,并细化三个不同清淤层级,落实相关指导部门职责分工,制定“计划制定—动员部署—挂图作战—节点管控—统筹推进”的五个环节闭环机制。属地政府积极带动镇村实施,河长办组织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航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主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监督,确保全市清淤工作规范实施,为清淤行动按下“快进键”。
全民动员共参与,生态修复释放“源动力”
清淤不仅是一项工程建设任务,更是一场基层治理能力的集中检验。揭阳以独具特色的“七个一”机制为抓手,推动清淤工作向村组末梢延伸,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制定一个工作方案、进行一次全面动员、制作一张清淤图、建好一份台账、发起一场大宣传、推出一批试点村、开展一周一次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大行动。
全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吹响清淤行动“冲锋号”,组织志愿者和大学生等群体参与。2024年以来,揭阳累计出动党员干部1.9万人次、发动群众3.8万人次,掀起清淤工作热潮。据统计,全市累计完成清淤总量约479万立方米,占全省总清淤量9%,清淤成效显著,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同时,各界力量积极汇聚,共同营造了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揭阳市河长办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群众等代表在榕城区渔湖街道长美、福田、阳美等村开展全市联合清淤活动,县区积极响应,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全市掀起共建共治共享清淤热潮。通过大力宣传,各地清淤典型经验与阶段性成果广为人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揭阳市河长办还计划对积极助力清淤工作的社会组织或群众予以褒扬,鼓励示范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长效治理提质效,生态家园添新景
清一次不是终点,长清常净才是目标。揭阳正积极谋划推动清淤工作向长效机制建设延伸,持续巩固生态成果。
下一步,揭阳将着力压实压紧责任,落实各地责任主体对基层清淤进展动态跟进,加强各级河长靠前指挥、跟踪督办,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指导,对不同层级范围水体进行科学性、针对性清淤疏浚。同时,巩固提升成效,探索建立清淤工作站,增设专岗工作人员,装备机械工具,为镇村清淤提供专业力量;并发挥企业助力作用,以“政府统筹、地方谋划、企业助力”方式,结合美丽河道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等方面,实施一批“想做但缺资金”的清淤项目。党员干部将继续以身作则,发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进一步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意识。
此外,揭阳将强化常态治理和宣传引导。通过明察暗访制度化,督导不同清淤进度的池塘河道,进一步巩固清淤成效。完善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和频率,规范日常管护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治理机制。各地各级将持续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媒体形式积极报道清淤动态,宣传工作成效,注重清淤前后内容对比,着重体现清淤疏浚带来的积极意义,引导全社会人人主动参与河溪沟渠清淤工作。
一渠清水,滋养一方乡土;一次行动,撬动一片人心。揭阳将继续锚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更加系统、更具韧性的举措,推动“千村万池百里河道”清淤行动提质增效,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多绿色动能,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揭阳实践,努力绘就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画卷。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图片:陈南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