鮀城述评 | 解码文旅热背后的活力之源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7-31 08:40

夏日炎炎,汕头文旅经济持续升温。十五运会吸引市民前来观赛旅游,“潮·湃”文旅时尚周点燃全民狂欢,乡村集市唤醒海内外游客浓浓的乡愁……暑假期间,汕头文旅市场呈现出一派“热辣滚烫”局面,折射出汕头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暑期文旅掀起热潮,从来不只是一时的热闹喧嚣,背后是上半年经济动能的集中释放与文旅态势的延续。数据显示,上半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1500.81亿元,其中全市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2.7%、11.9%,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增长25.2%,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6.1%。

消费市场的火热,是城市经济最直接的“体温计”。暑期里,以旧换新政策点燃了市民的置换热情,家电卖场、数码门店的咨询游客来往不息。上半年,汕头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6.3%、310.6%,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0%。通过公共网络空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1.8%,展现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消费新生态。

这种从大宗消费到即时零售的全面升温,既得益于文旅带来的人流集聚,更源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品质追求,构成了经济复苏最坚实的底气。

交通动脉的畅通,为城市文旅提供“先行官”保障。近年来,汕头建成一批轨道交通、跨江海对外通道,汕汕铁路汕尾至汕头南区间段开通运营,让市民来汕旅游更加便捷;汕头海湾隧道、汕北大道建成通车,区域内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乡村公路等“毛细血管”延伸至广阔城乡大地,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综合交通网络的加快建设,让“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照进现实,更让汕头从“过境城市”变身“目的地城市”,印证了“交通兴则文旅兴”的发展逻辑。

产业基因的赋能,让城市发展有了可持续动能。今年以来,汕头各区县发挥禀赋优势,持续壮大产业链条,澄海着力打造玩具创意“五大项目”,持续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南澳加快打造文旅品牌,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成效渐显。上半年,汕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5.8%,比去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玩具创意产业投资增长10.1%。“三新”产业投资占“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投资总额比重43.7%,比去年同期提升3.5个百分点。

当传统制造业车间成为旅游场景、当工业产品转化为文旅商品,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更让游客在消费中触摸到城市的产业脉搏,形成“旅游体验—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服务品质的升级,为城市品质注入“温度感”内核。在小公园开埠区,志愿者用热情服务欢迎游客的到来;在高架桥下,“边角地”空间成为集亲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活力长廊;在商业综合体,“智慧停车”系统让自驾游车主通过手机就能精准找到车位。

如何为本地市民、外来人才、八方游客带来良好的宜居宜业宜游体验?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给出笃定的答案。“要把文明创建中形成的优良作风,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持久动力。”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汕头提出要聚焦政务服务、综合成本和城市形象三大维度,将“汕头服务”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火热的暑期文旅,是城市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生动写照。当发展指针指向下半年,只有让“热辣滚烫”的经济活力成为常态,将城市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才会更加澎湃。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