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预制菜必须解决安全、好吃两大痛点

预制菜宝典 2025-07-18 16:26

“我个人觉得预制菜一定是要比外卖、甚至比餐饮的安全性要好,因为它是有企业、有标准、有人负责的。”7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征宇在“预制菜+”分享会上进行《新形势下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他建议,预制菜产业可以引入如区块链等食品安全相关技术,让消费者放心买预制菜。

当天,第三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行业大咖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出海分析等行业热点,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把脉开方”,集全产业智慧“支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征宇认为,我国预制菜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关键期,需以“特色化、品质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成本与信任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万亿级产业体系。在政府监管与企业协同下,预制菜有望成为连接农业现代化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以下是其主题报告分享的部分观点内容。

金征宇:《新形势下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预制菜产业在2023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红利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据行业预期,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

从产业链结构看,预制菜上游涵盖肉制品、果蔬、粮油、调味品等原料端,中游包括专业预制菜品牌、冷冻食品企业、餐饮延伸企业及零售品牌,下游则覆盖B端(农贸市场、酒店餐饮)与C端(超市、电商)全渠道。

当前预制菜行业呈现“群体争雄”格局,市场集中度不足10%,远低于乳制品、肉制品等成熟行业。这一分散性既反映出市场潜力,也凸显了标准化与规模化的挑战。 

食品安全有望成核心竞争力

 政策层面,中央及地方政府(如广东省)密集出台监管文件,规范市场准入与企业资质审查,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效率层面,预制菜通过专业化生产节省时间、空间与技能成本:现代消费者可通过预制菜减少烹饪耗时;终端销售环节无需大规模厨房空间;专业厨师标准化操作则解决了年轻群体“不会做、不愿做”的痛点。

预制菜是地方特色菜系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像《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地域美食,也可通过预制菜实现标准化传承。

在食品安全领域,预制菜企业需通过严格审查,其“有人负责”的生产模式相比外卖小作坊更具可控性,若能强化区块链溯源等食品安全技术应用,有望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 

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品质参差不齐

由于原料成本占比高且价格波动大,将直接影响预制菜产品的竞争力;冷链成本占总成本的25%,且运输损耗导致食材浪费,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为此,企业需通过供应链优化、高新技术应用及长期供应商合作稳定成本。

与此同时,预制菜行业普遍存在品类单一、特色缺失问题,多数企业产品重叠度高。研发投入不足、高校科研积累薄弱导致风味保真、口感改良等技术突破缓慢,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调研显示,超50%消费者反馈预制菜存在原料不新鲜、异物、变质等问题,45%担忧营养流失。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准入门槛低,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缺乏规范,叠加冷链环节管理漏洞,如运输中擅自关闭冷冻设备导致预制菜口感不佳等,导致品质参差不齐。

必须解决“好吃”这一核心痛点

依托八大菜系等传统饮食文化,可通过工业化手段转化为地方特色的预制菜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需突破风味保真与口感改良等现代食品工艺技术,解决“好吃”这一核心痛点。

响应我国“体重管理年”的减油、减糖、减盐趋势,预制菜企业可开发营养餐、减肥餐等细分产品,结合精准营养技术为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方案。例如,通过液氮冷冻等技术减少营养流失,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推动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实现原料、生产、运输全链条数据可查,重建消费者信任;引入人工智能优化配餐与营养数据,推广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

此外可借鉴西式预制菜(如牛排)经验,探索国际化出海路径;通过原料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加工提升产业链效益,降低综合成本。

目前,预制菜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关键期,需以“特色化、品质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成本与信任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万亿级产业体系。在政府监管与企业协同下,预制菜有望成为连接农业现代化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

作者:黄旭君

图片:吴秒衡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孙岁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