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佛山顺德区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对此,东莞疾控提醒,广东常见的花斑蚊(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金牌快递员”,家里的花盆托盘、阳台积水都可能成为它的中转站,市民需做好防蚊措施,切断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发现该疾病,而传播病毒的伊蚊在东莞也较为常见,它们同时也是登革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的传播者。
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1~12天(通常3~7天),随后出现典型症状:
✅ 发热:常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7天;
✅ 关节痛:这是本病的显著特征,多为游走性疼痛,累及手、腕、踝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会在躯干、四肢伸展侧等部位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被感染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就可能患病,发病后一周内,患者血液中含有病毒,若此时被花斑蚊再次叮咬,病毒就会进入蚊子体内,进而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其他人。
东莞作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市,人员流动频繁,且气候条件适合花斑蚊孳生,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需格外注意防范。
东莞疾控提醒: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可用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阻断蚊媒传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个人防护,减少叮咬机会
✅ 户外活动时,尤其是花斑蚊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 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并按说明书定时补涂;
✅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避免蚊子进入室内叮咬;
✅ 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2、环境清理,铲除蚊虫孳生土壤
无积水则无蚊虫,定期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是防蚊的核心措施:
✅ 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闲置的盆、罐、桶、缸、轮胎等可积水容器,或将其倒置、遮盖,防止积水;
✅ 家中种养的水生植物,每隔 3 天换水清洗一次,同时清理花盆托盘内的积水;
✅ 清理房前屋后的沟渠、天台排水槽等,保持排水畅通,填平洼地,避免积水;
✅ 妥善处理垃圾,尤其是废弃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防止形成积水。
东莞疾控表示,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诊后,患者需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要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避免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
南方+记者 欧雅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