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关于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月27日,惠州市直有关单位协同联动,统一开展以“防蚊灭蚊防控蚊媒传染病”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行动日活动。
此次活动在市、县(区)两级同步推进。当天,全市75个镇(街道)、1124个村(居)累计清除蚊媒孳生地14517处,灭蚊面积76017.98平方米,出动专业消杀人员2187人,使用消杀器械1605台次,全方位织密蚊媒传染病防控网络,为全市群众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关键都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保健康。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防蚊灭蚊,不是某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事,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人人尽责。”市卫生健康部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自觉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截断蚊子“生命链”;检查房前屋后,天台阳台,及时清空积水、清理垃圾;居家和户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不给蚊子开“饭局”;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相关链接
1.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一般潜伏期为3~7天,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感染了基孔肯雅热有什么症状?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1)发热:一般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2)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3)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3.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以下方式预防:
一、灭成蚊。可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
二、清积水。伊蚊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三、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后,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文字:骆国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