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数”绘乡村美!大学生实践队助力那柳村文化“出圈”

2025-07-14 22:30

清晨七点,王雅静与曾嘉怡一早便带上了颜料与工具开始工作。墙面上,卡通版的白胖蛤篓粽已初具雏形。7月9日-7月15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柳韵数兴”实践队在湛江麻章区那柳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从卡通墙绘到非遗直播,从技术培训到走访入户,8名学子以青春之名,躬身践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村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数字赋能,非遗焕发新光彩

从肇庆初抵达那柳村,团队满怀着“大干一场”的激情。在稍作修整后,他们迅速开始走街串巷,调研村庄情况。

“村庄很干净,四小园将农房装饰得很美,对这里印象很好。”队长吕斌源与副队长谢欣欣表示,“但是网络上关于那柳村的信息还是比较少,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那柳村,多来那柳村游玩。”

为了达成提升知名度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柳韵数兴”百千万突击队结合那柳村特点,深入挖掘那柳村非遗文化与产业特色,开发了那柳村微信小程序、宣传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还制作了介绍村庄的主题宣传片。从特色美食到富贵竹种植,从红树林到塔,自媒体平台中都作了详尽的介绍,成为那柳村“破圈”的数字化依托。

其中,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蛤篓粽,是他们瞄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洁白勾勒出米粒的晶莹,翠绿绘就蛤篓叶的清香,一面墙绘,便造就了一道风景。以湛江非遗美食蛤蒌粽为主题,团队在墙面创作现代艺术墙绘,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打造了网红打卡点,让传统美食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新载体。

除了资料介绍,队员们还将其制作过程用直播的方式呈现。采摘蛤篓叶,炒制叶片,将剁碎的蛤蒌叶与糯米搭配,加入腌制出浓香的五花肉……直到最后蛤篓粽出炉,诱人的香气带着烟火气仿佛透过直播镜头飘向了观众面前。

深耕人文,乡情乡韵广传扬

直播镜头不只聚焦美食,更带领观众“云游”村庄。生机盎然的红树林、承载厚重历史的炮楼、古色古香的文笔塔……村庄的风景线在镜头中渐次展开。为大力宣传村中的文旅项目“贰拾叁都”,他们还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矩阵大力推介,擘画村庄特色发展的未来图景。

如何深入挖掘村庄亮点,讲好那柳村故事?团队采访村民,收集散落的民俗故事,精心制作成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传播,让那柳村独特的文化记忆被看见、被珍视。老党员口述的红色记忆、许东微书记阐释的乡村振兴“那柳模式”,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宝贵的精神动能与发展智慧。

“三二一,笑一笑!”行程中,他们还走访低保户,送去关怀和温暖,并为他们拍摄全家福,用镜头定格于幸福的笑容。同时,他们为村民量身打造数字技能培训课程,从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到便捷支付,耐心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据了解,此次实践活动在当地政府与供销社的沟通协调与支持下促成。未来该学院将在此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紧密交流的桥梁,为后续进一步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基础。

短短一周,“柳韵数兴”实践队用数字技能架桥,以文化创新铺路,不仅为那柳村留下了斑斓的墙绘、生动的影像和实用的技能,更在村民心中播下了拥抱未来的种子,成为青年大学生服务“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为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青春力量。

撰文:钟茵

摄影:梁译心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林日清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