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汕尾大地上茶园星罗棋布,它们宛如翡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山茶飘香,美了生态,富了村民。近年来,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汕尾创新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传统茶产业,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着力将“小茶叶”培育成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产业”,有力推动茶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走出一条“绿叶子”变“金叶子”的富民兴村之路。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汕尾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25%和9.43%。
政策春风润茶山
站在南万镇山坡处俯瞰,标准化种植的茶树如绿色琴键般铺展至天际。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背后,是陆河县构建的“政府引导+资金保障+项目护航”多元支撑体系。
近年来,陆河县成立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谋划编制《陆河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出台茶叶扩种扶持政策,力争2027年底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
在省直部门和深圳帮扶资金的注入下,首届陆河茶文化系列活动启幕;省消费帮扶平台上,一夫田农业的茶产品销量节节攀升。更让茶农们欣喜的是,在“茶叶全产业链项目库”的精准滴灌下,社会资本破土发芽。
科技赋能品质提升
在罗庚坝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田间,推广“茶—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助力减少水土流失、提升茶叶品质。
“过去靠经验制茶,现在数据说了算。”南万镇茶农李伯感慨道,“科技让茶叶品质更稳定,价格也水涨船高。”目前,陆河已有6家茶园通过广东生态茶园认证,“南万单丛”“螺溪云雾”等品牌声名远播,茶叶价格翻番,真正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山上采茶忙,山下制茶香。在生态茶加工车间也是一派繁忙,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打散、烘干……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工序,一片片鲜叶变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阵阵茶香扑鼻而来。
坐落于南万镇的广东鼎峰茶叶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现有种植基地1500亩。“采摘下来之后就马上送到车间进行加工,当天采摘当天加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茶叶的营养价值和保障茶叶的口感。”公司负责人陈子潮介绍,公司注册有“老岳坑”和“南万一号”茶叶品牌,主要生产单枞茶、红茶、岳山翠芽等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为提升茶产品品质,陆河聚焦全链条技术升级,构建“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农户参与”协同创新机制,邀请深圳技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多次深入陆河开展实地调研,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同时,省茶协等茶领域专家也经常来指导,改进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工艺。
科技基因的植入让陆河茶叶品质提升,屡屡获奖。去年,万鼎茶业在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争霸赛中斩获“茶王”称号,全县16家茶企在汕尾市茶王争霸赛中揽获12个奖项。
茶旅融合迎客来
五月的陆河,茶山叠翠,乐声悠扬。南万镇南天湖畔,在“南湖茶事”的茶香氤氲中,游客们品茶赏景。
今年“五一”,陆河县打出系列文旅“组合拳”:万人徒步鸣枪启程,拉开了“五一”文旅活动序幕;农特产品非遗美食街单日客流破万,茶叶、青梅等特产备受青睐;“文化润心”工程持续推进,无人机表演、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
文旅发展也带旺了民宿发展。“‘五一’期间,‘茶文旅精品线路’吸引了一批游客前来,我们的民宿1日到3日都是满房状态。”南万镇万东森林康养民宿负责人朱南开喜上眉梢。
“我们将立足千亩茶园好风光,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着力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助力乡村振兴。” 陆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