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附一小:老校深耕创新路 新苗逐梦文化田|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

作者 邱茜 2025-04-30 11:11

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下称“高师附一小”)位于鉴江河畔,成立于1949 年,是深得当地群众信赖的“老牌小学”。

回顾发展历程,这所“老小学”最大的特点,是创新。积极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创新开展“阳光星级班”评选,推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正姿习字、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开展社区“红领巾小先生”活动……一个个

敢为人先、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催人奋进。也因此,学校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等国家级、省市级荣誉,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前茅。

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坐落在高州老城区。

广东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坐落在高州老城区。

缤纷“课后”托起孩子艺术梦

清晨7时,高师附一小的粤剧训练室里早已传出清亮的童声。雏凤新声社团的小演员们正对着镜子练习基本功,走圆场、扬水袖、耍云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自2018年成立以来,这个由普通学生组成的“业余”剧团,凭借对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包公审石头》《昭君出塞》等剧目,多次登上茂名市乃至全省大舞台。

在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里,粤剧、书法、木刻版画三大特色社团与舞蹈、民乐、武术等 74 个兴趣班,让 90%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我们坚持‘为孩子成长奠基,为祖国未来育才’的办学理念,让地方文化基因深植校园。”高师附一小校长黄兴光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构建起“双师协同”育人机制,校内教师与粤剧名家、非遗传承人、武术教练等校外专家组成教学联盟,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书法托管班上,孩子们挥毫泼墨。

书法托管班上,孩子们挥毫泼墨。

此外,该校依托“1+N+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每个教学环节。如今,在高师附一小,“1”个基础托管课程确保学业质量,而“N”个素养类课程则如百花齐放:童声合唱团与粤剧社团共研新编童谣,象棋社与数学组开发逻辑思维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最富特色的要数“X”,行走的课堂。学校整合校外各方资源,推出“X”个“行走”与“寻访”系列课程,让孩子们走出校门,探寻优秀文化的足迹。

活动中,少先队员们手持《文化寻访手册》,走进高州木偶戏传习所探究提线技艺,在荔枝博览馆记录古树栽培技术,于冼太庙前感悟历史传承。通过“寻访广东文化”“寻访广东产业”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博物馆里担任红色讲解员,在社区开展敬老服务,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运动竞赛展风采。

运动竞赛展风采。

作业“跨界”有趣更有效

“昨天我与同桌因为一支笔闹了别扭,今天我主动向她道歉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告诉我应该好好珍惜我们同桌的时光。”这天,五年级学生小婷在“一书一得”读书报告单上写下阅读感悟,这份“读书手账”打开了小婷创意写作的大门,也在她心底埋下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理想种子。

“作业不是教学终点,而是育人起点。”黄兴光说,为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多举措实行作业变革,让作业更有效、更有趣。

为此,该校建立“监督—质量”双轨机制:教学督导组通过专题报告会、飞行检查、作业设计大赛等举措守牢把好监督关;由名师领衔的学科智囊团,建立“基础+弹性+实践”三维指标,精准界定年级作业量,细化批改流程,完善反馈机制,构建作业全流程体系,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

举办建校庆祝大会。

举办建校庆祝大会。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作业也应分层适配。依据学生学习能力与需求,高师附一小作业变身个性套餐:基础层夯实“文化地基”,进阶层构筑“思维阁楼”,创新层搭建“实践观景台”。

如语文强调读写融合,鼓励创意作业,学校设置“一书一得”读书报告单,评选“读书三士”;数学聚焦思维培养,设计问题解决类任务;英语则侧重应用提升能力培养。

更有意思的是,高师附一小的老师们常常突破常规,让作业也能越过学科“跨界”。语文作业与书法相结合,推出《墨香书韵同步字帖》;数学则引导孩子们绘制方向板、思维导图,锻炼逻辑思维;英语与绘画牵手,开展字母创意画、情景模拟等,曾经让学生抗拒、让家长“头疼”的作业变成孩子们口中有趣的“闯关游戏”。

师生为市民朋友送挥春,送祝福。

师生为市民朋友送挥春,送祝福。

在学校宣传栏前,家长们常被孩子们的创意作业惊艳:书法作业化作二十四节气书签,英语对话录成童谣,数学思维导图解构几何之美。这些跳脱纸面的作业,从知识载体变为文化信使,为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撰文:邱茜 李一佳

编辑 朱慧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