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双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文明铸魂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 卢慧 2025-05-24 08:27

以文塑魂、以业兴村,横沥镇墨园村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乡村发展,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文旅发展如火如荼,古村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构建党建引领治理体系,打造“1+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汝湖镇南新村村民荷包鼓了、村容村貌靓了,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社会稳”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5月23日,惠州市惠城区这两个村双双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获得全国表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凝心铸魂的工作,也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去年以来,惠州市惠城区在全区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下称“五大行动”),以乡村地区为重点,着力解决环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产业、移风易俗等与群众美好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问题,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惠城建设现代化一流中心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乡风文明赋能产业振兴

400年前,祖辈在横沥镇一处跑马滴墨,圈定了现今村庄的范围,故名“墨园”。400年后,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墨园村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乡村发展,将乡村振兴的篇章生动地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年来,墨园村坚持‘文明创建+基层党建’双擎驱动,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共建格局。”墨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兰说。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以推进农户家庭和房前屋后“洁化、序化、美化、绿化”为抓手,墨园村按照家居环境美、文明风尚美、家庭和谐美、勤劳致富美的“四美”标准建设美丽家园。起初,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关键时刻,党员朱文杰带头干起来,自掏腰包将自家庭院改造了一番,一个“美丽庭院”样板就此诞生。自此,全村上下一心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如今,墨园村家家有绿、户户有景,充满古韵特色美。墨园村还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在全区率先试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并运用“粤治美”小程序,实现积分制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做好门前屋后卫生加2分、参加志愿活动加2分、获评道德模范加4分。”刘红兰介绍,村委会与村口生活超市合作建立“积分超市”,优化细化村规民约,以“积分评定+兑换物品”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热情。

“环境越来越好,带动乡村旅游越来越旺,村里可热闹了。”村民陈日强说,每逢假期,村子里就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营地喝咖啡、乡间围炉煮茶、稻田乘坐小火车……一项项充满文艺范和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也让墨园村在湾区乡村文旅中的热度上升。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瞄准乡村振兴正从建设时代迈进运营时代,墨园村敢闯敢试,探索“文明创建+产业振兴”融合路径,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成立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招募运营团队,搭建强村富民载体,创新探索“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联合运营的新模式,通过强村计划的实施,目前已招募各类强村合伙人8家,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盘活各类闲置资产2000多平方米,带动村民在地创业就业100人以上。

文化传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南新村,200余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10公里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四季轮转,甜玉米、番石榴、苹果枣、台湾杨桃等农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们荷包鼓了、笑容多了,邻里融洽乡村和谐。

这一切,得益于南新村锚定“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共建共享”蓝图,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在当地落地落实。

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基石。南新村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经验丰富的村“两委”班子,形成了运转高效治理系统。特别是在强化基础党建方面,南新村创新实施“党员积分制”“党员先示范”等活动。例如,在公共建设项目中,党员干部主动让地支持药王谷、水岸公园等小公园建设;又如,210亩垦造水田项目涉及100多户农户的土地顺利流转,党员群众纷纷积极响应,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只有让南新人更好地了解南新村过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下一代更有底气、勇气、朝气地往前走。”南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冠群说。

承载着400年的文化底蕴,南新村大力推进村史馆建设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整合了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道德讲堂等场所,对3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进行了全面升级,设有科普廊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多元化文体设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为活动阵地,联合结对共建单位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如市级非遗项目“闹元宵·真君宫巡游”、重阳节敬老活动等,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南新村创新治理模式,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修订完善《南新村村民自治章程》《南新村村规民约》及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典型宣传,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组织“扬新风·惠积分”等乡风文明系列活动,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

“五个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惠州市惠城区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构筑起广泛凝聚人心、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坚实阵地。

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去年以来,惠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奋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

例如,村庄清洁行动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三线”、乱搭乱建等环境卫生问题为重点,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结合乡村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推广建设绿色农房,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农房;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旨在加强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布局,有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内涵、提升效能,营造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则依托惠城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提升,打造一批独具惠城区特色的文旅融合特色村镇,拓展乡村文旅新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简办席,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今年,惠城将发力‘五个持续’,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城将持续擦亮乡村“底色”,推进村庄清洁常态长效;持续提升乡村“颜值”,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走深走实;持续丰富乡村“内涵”,推进乡村文化空间提升创优扩容;持续增强乡村“实力”,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提升乡村“成色”,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走新入心。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署名除外)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