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军蓝”到“高原红”,一位韶关学院学子的援藏支教路

作者 叶志强 2025-05-06 13:24

在海拔3100米的西藏林芝市,韶关学院第十九批援藏支教志愿服务队队长胡茜茵正在巴宜区教育局忙碌着,这位曾服役于空军某部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如今在雪域高原续写着她的奉献篇章。

像胡茜茵这样来自韶院的志愿者,共有677名。他们十年接力援藏,跨越三千公里的山海阻隔,谱写着汉藏情深的动人教育诗篇。

双重使命:从军营尖兵到教育先锋

2020年9月,胡茜茵毅然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航空兵部队,肩负起了保障战鹰翱翔蓝天的重任。

在军营的两年里,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却从未冷却她内心的炽热;寒风吹得脸颊生疼,她的身姿依然挺拔。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她连续三个季度荣获场站军体尖兵的称号。

2022年退役复学后,她就读于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没有丝毫懈怠,胡茜茵将军人作风融入校园成长。作为校退伍军人与军事爱好者协会副会长,她协助学校武装部开展教官集训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国防教育活动,斩获省级国防教育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军旅生涯教会我,使命不会因身份转换而改变。”2024年下半年,当得知学校招募第十九批援藏支教队员时,她主动请缨加入援藏支教队伍,并担任韶关学院第十九批援藏支教队队长。

这一次,她要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带到遥远的雪域高原,带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十年接力:677名志愿者的高原坚守

站在韶关学院援藏支教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胡茜茵深知这份使命的重量。

过去十年,677名韶院志愿者跨越千山万水,在高原上默默耕耘,播撒知识的种子,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如今,胡茜茵带着41名队员,扎根在11个支教服务点,战斗在教学与教育管理的第一线。

面对高原的恶劣环境,她和队员们都没有退缩,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课程体验,他们绞尽脑汁,创新开设音体美课堂、藏汉双语合唱课,组织桃花节采风,开展跨学科教学。

“刚到西藏时,藏族同胞献上的洁白哈达,老师们真诚的‘突及其’(谢谢),还有深夜备课时递来的那杯温水。”胡茜茵回忆,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她深刻明白,三尺讲台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之所,更是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桥梁。

在支教的日子里,胡茜茵与藏族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这片土地上,她收获了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支教的决心。

4月9日,在韶关学院援藏支教十周年座谈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2015年至今,该校累计选派了十九批共677名志愿者奔赴西藏林芝市的11个支教服务单位开展支教服务,服务的学生超2万名,志愿服务时长超67.7万小时,并为当地培训骨干教师50人次。

这支跨越三千公里的支教队伍,持续为林芝市输送了流动的新鲜支教血液。不仅有志愿者连续两批次主动申请前来参与支教,还有多名志愿者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在林芝市的一线教学岗位,为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薪火相传:“三个特别”的铿锵誓言

从服役到支教,从岭南到高原,胡茜茵的每一次转变都充满了挑战,但她始终坚信,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

“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援藏支教,韶院青年的成长之路,既可以是空军蓝映照下的广阔空域,也能是格桑花盛开的教育之路。”胡茜茵说,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可以挺身而出。

在十周年座谈会上,胡茜茵还承诺,支教期满返回校园后,她将主动参加“成长论坛”“支教精神进学院”等活动,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将援藏支教志愿者的故事传播给每一位韶院学子,点燃更多学子服务西部、奉献国家的热情。

接下来,韶关学院将继续把这十年援藏支教的宝贵经验传承发扬好,让师徒结对的优良传统在高原上继续生根发芽,力争将十年支教经验凝练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模式,为援藏教育事业留下更多宝贵财富。

当格桑花年复一年在高原上绽放时,这片土地会记得,有一群粤北来的年轻人,用青春触摸过这片土地的温度。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向前胜 李丽群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