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沙区横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遵照区三部门联合制定的农业固体废弃物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结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印发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专项执法整治工作方案,通过“普法先行+细巡严改+立册‘回查’”模式,配合镇相关部门,在全区首次开展田间地头“白色污染”综合行政执法整治,取得实效。
横沥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拥有2万余亩优质耕地。但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单位或农户将用过的、破损的肥料袋、薄膜、农药瓶等固体废弃物“随手扔、就地埋”的现象增多,“白色污染”随处可见,不仅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综合行政执法整治既是落实区局工作部署和镇政府工作安排,也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要求,接下来将与横沥镇相关部门共同巩固整治清理的成果,严防反弹,并加快建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有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普法先行:在田间地头撒播环保“种子”
自3月24日起,横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先行深入普法。执法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辖区内农资经营店、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及农户派发《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告知书》,并在村居公示栏广泛宣传,重点普及废弃物回收责任与义务法律,强化“谁使用谁收回、谁销售谁收集”的理念。
同时,执法人员结合相关案例,面向回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农业场所管理者开展普法教育12场,督促其增强主体责任意识,让环保“种子”真正在田间萌芽。
细巡严改:让“白色污染”无处遁形
横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对农田、沟渠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巡查,执法人员手持专业工具,沿田埂沟壑仔细清理散落的农药包装物、农用薄膜、农药瓶等随手丢弃的废弃物,让“白色污染”无处遁形。
同时,对辖区内21家农资经营场所开展点对点指导,督促其规范设置“回收提示牌”、专用回收容器等,并建立回收台账。目前,这些农资经营场所全部按要求规范设置,实现废弃物“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立册“回查”:“回头看”机制成效显著
为确保整改切实到位,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详细记录了农业固体废弃物丢弃的点位,拍照留存并建立账册,明确责任方,并对已完成整改的点位进行比对“回头看”,防走过场防反弹。
截至5月9日,该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50人次,派发《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告知书》28份,清理废弃物相对集中的区域28个,覆盖8个村居,清理农业固体废弃物2000余公斤。
如今,行走在横沥的田间地头,曾经散落的“白色污染”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绿意盎然的美“沥”农田景观。
南方+记者 张翊伟
通讯员 黄正亮 侯瑞瑜 潘毅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