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诗墨流光·智链非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丰顺县潭江中心小学

作者 张柳青 2025-07-11 20:37

近日,嘉应学院“诗墨流光·智链非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梅州市丰顺县潭江中心小学,为六年级学生带来了诗词、非遗与书法文化的特色课程。在短短两天里,该院学生用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文化滋养中成长,课堂点滴成为师生共同珍藏的记忆。

诗词课堂:声动诗心,唱出诗意

嘉应学院学生设计了“声动诗心,唱出诗意”古诗课,通过韵律与歌唱让孩子们领会古诗内涵,共分为“走进诗意的世界”“走进诗‘歌’的世界”“创作属于我们的歌”三大环节。

课前,老师以问答调动积极性,随后共赏《梅花》《苔》《舟夜书所见》,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都蕴含着在平凡或艰难环境中坚韧生长的精神,并鼓励大家像梅花与苔花般勇敢绽放。

第二环节中,老师教同学们每句诗对应的简单手语,大家很快熟练掌握。唱歌时,老师领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部分歌词还做了替换以贴合生活。悦耳的歌声、整齐的节拍让全班仿佛置身专属歌唱会。临近尾声,老师送上手写明信片,寄托着对同学们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这堂仅两课时的古诗课,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让点滴瞬间成为温暖回忆,陪伴学生成长。

非遗课堂:纸花绽放潭江小学,点燃少年文化自信

以“探秘丰顺非遗,巧手绽放纸间花”为主题,嘉应学院学生带六年级学生开启非遗文化之旅,感受家乡非遗魅力,点燃文化自信。

课堂上,服务队队员通过PPT介绍丰顺各级非遗:国家级埔寨火龙元宵烧龙祈愿风调雨顺,省级留隍云片糕香糯沁心,市级黄金姜糖、汤坑牛肉丸与县级丰良盐味粄等,勾勒出家乡非遗版图。

课程聚焦省级非遗埔寨纸花,以“五部曲”展开:从清乾隆年间元宵迎花赛讲起,讲述其200余年历史及曾在广交会惊艳外宾的过往;揭秘12道工序、108道步骤的制作工艺,通草纸为材的细腻让学生惊叹;扭扭棒塑形环节,孩子们亲手弯折花瓣,感受“观花叶—组花装”的工艺逻辑;听省级传承人张立绳“坐冷板凳”坚守非遗的故事,少年们眼中满是敬佩。当创意扭扭棒花摆满课桌,“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我很喜欢这种纸花,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今后做事要有耐心!”童言里满是对非遗的热爱。嘉应学院学子用青春搭建桥梁,让丰顺非遗的璀璨光芒,在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书法课堂:“字”从遇见你,笔墨传薪火

同期开展的“‘字’从遇见你——书法探秘与趣味创意小课堂”,以笔墨为桥,带孩子们感受汉字千年魅力。

课堂伊始,老师以“最早的文字是怎么来的?”“不同朝代的字有何不同?”等趣味问答引入,随后带学生探秘书法源流: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再到甲骨文的质朴、金文的圆润、小篆的规整,直至楷书的端庄、行书的灵动,字体演变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演变与文化底蕴。

接着,老师介绍文房四宝:狼毫笔挺劲适写楷书,羊毫笔柔软宜表现行书灵动,宣纸吸墨性好,墨块与砚台的研磨充满雅趣。这些讲解让学生对书写工具产生兴趣与敬畏。

趣味创作环节,学生先练画线、勾线,再临摹甲骨文“日”“月”等象形字,感受造字智慧,随后用不同字体写诗句,最后落款完成作品。笔尖游走,墨香阵阵,有学生兴奋地说:“原来汉字这么有趣,我写的字里藏着许多故事呢。”

这堂书法课让学生触摸到书法温度,播下文化传承种子。支教老师寄语:“愿孩子们以笔为友,在一撇一捺中感受汉字之美,让传统文化根脉在书写中延续。”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诗墨流光·智链非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