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17时许,来自中山市属国企——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亨集团”)的招商团队赶往北京首都机场乘坐班机返程,为期3天的北京招商之旅画上句号。
“收获满满,不枉此行!”翠亨集团招商工作人员张晓燕(化名)一边看着手机回复招商项目负责人,一边盘点着这几天的招商“成绩单”。
6月30日,“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北京分会场在北京西苑饭店举办,翠亨新区和翠亨集团是本次分会场活动的承办单位。本次招商,成果不俗:翠亨新区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京宇一美、朗捷睿生物等多家机构和企业签约,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北京分会场在北京西苑饭店举办。
“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北京分会场在北京西苑饭店举办。
这是翠亨集团首次到北京开展专场招商活动。从产业项目签约到发展模式“复制”,一场跨越2000 多公里的中山与北京的产业创新联动才刚刚开始。
目标:接上创新“大脑”
这场北京招商活动的筹备工作早在1个多月前就已启动。
今年,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在北京和杭州两地设置分会场,面向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开展产业联动。翠亨新区招商团队没有想到,推介会的热度超出了预期,原计划80-100人的活动规模最终扩展至150人。
“北京有比较多大型央企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和我们开发运营的项目有较高的匹配度。”翠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北京产业特点,翠亨集团“带上”了翠湖新城和科技应用场景等10个项目,包括南中城际香山站TOD开发项目、环湖企业总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社区、深中高端人才社区、“湾区之芯”等项目,吸引了北京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创始合伙人、副院长杨洋对翠亨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感兴趣。他表示,研究院将加强与中山、翠亨新区沟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探索合作。
中关村一号。
中关村一号。
除了新面孔,推介会上还有不少中山的“老朋友”。近年来,翠亨新区招商团队已多次到北京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接,已引入了中科富海、神舞科技、中科赛凌等企业和项目。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科富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龚领会表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已在中山建立了“一院一公司”,即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和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这几年,“一院一公司”在中山快速成长,成为大湾区的重要创新力量。
取经:学习科创园区管理模式
本次推介会不仅是一个项目对接会,还是一次产业发展经验交流。
推介会结束后,翠亨集团的招商团队马不停蹄赶往新目的地——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中关村一号、中关村软件园等科创园区进行考察,学习园区建设运营的相关经验,并为集团的“十五五战略规划”编写工作作专题调研。
期间,中关村医疗器械园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中关村壹号“产业社区”、中关村软件园产业园运营“算法”……北京用空间载体重构了“技术—资本—人才”的产业生态。这些经验恰是中山以及翠亨集团当下所需。
中山通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5万亩,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正在崛起。而翠亨集团是中山翠亨新区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的、单体总投资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中山生命科学园,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科学仪器主题国家级园区——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等均由翠亨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目前,位于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范围内的翠城系列产业园、翠湖新城等新园区和平台正在建设,将成为中山密度最高的产业园集群。
“我们北上‘取经’,就是要把北京创新的DNA注入翠亨新区、中山的产业肌体。”翠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对接北京的创新资源,让中山园区和产业接入新的创新链条。
中山生命科学园。
中山生命科学园。
【观察】
翠亨新区北上“取经”背后的产业逻辑
在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山用一场招商推介活动,向世界发出了新邀约,也展示了自己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肉眼可见的部分,更多的是精神观念上的变化。比如,首次采用“1+2”的方式召开,在北京、杭州设立两个分会场,就颇有深意。
我们留意到,由翠亨新区负责的北京分会场,其亮点不仅是中山签约了多少项目,而是对“科创产业操作系统”的渴求。中山要的不只是企业落户,更是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的底层代码。通过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联动,中山正尝试将科技成果转化环节锁定在本地。这种探索如今已初具成效,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代表。“北京研发+中山转化”的模式有望进一步开花结果。招商团队还走进中关村软件园的科创园区,学习园区运营模式。在笔者看来,这比引进单体项目更具战略意义。
在某种程度来说,未来城市产业的竞争,是组织能力的竞争。中山这场被包装成招商会的“求学之旅”,可视为中山产业组织能力思路的体现:以寻找“合伙人”思维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产业生态,服务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真正的产业升级,始于思维的升级。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或许比签下的项目都更值得期待。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