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友能量”点亮告陂村教育振兴之路|莞揭对口帮扶一线

作者 林海金;张帆 2025-07-07 12:49

在揭阳普宁市船埔镇告陂村,一座曾被闲置的破旧校舍经改造后焕发新生。红黄相间的外墙,手绘的“友善东莞”卡通IP、屋内2500余册图书和AI学习机凝聚着莞揭对口帮扶协作的投入。屋顶,莞揭共建、“友能量小屋”几个字在夜幕降临时总会亮起柔光,成为山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间小屋的诞生,源于东莞市委宣传部派驻告陂村第一书记靳诗毅的谋划:用50天将废弃教室改造成乡村教育综合体,以“文化浸润+教育筑基+产业造血”三维模式,打通对口帮扶协作的“最后一公里”。

告陂小学“友能量小屋”。

告陂小学“友能量小屋”。

破茧:从废弃校舍到教育综合体

告陂村的困境有清晰的数据支撑:这个位于普宁市船埔镇的偏远村落,户籍人口2232人,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村集体收入微薄。在告陂小学的111名学生里,留守儿童占比91%。

“6个年级仅有9名老师,每位老师教两科以上是常态,音体美课程匮乏。”校长黄维道苦笑。而学生家中,“老人带娃、父母失联的情况普遍,有些孩子连镇区都没出过。”

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打开局面?靳诗毅选择从教育破题:“改变需要从孩子开始。教育帮扶可能见效慢,但只要能‘点亮’几个孩子,就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来友能量小屋,开展朗诵、声乐培训活动。

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来友能量小屋,开展朗诵、声乐培训活动。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的帮扶理念出发,靳诗毅提出“文化浸润+教育筑基+产业造血”的三维赋能思路。这个想法得到东莞市委宣传部和莞揭指挥部的大力支持,10万元专项资金迅速到位,但如何使用却有分歧:有人建议直接发放助学金,有人主张购买教学设备,靳诗毅却坚持要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精神空间”——以告陂小学为载体,“友能量小屋”项目应运而生。

从2024年12月资金筹备,到2025年2月提前15天竣工,“友能量小屋”50多天的工期里凝聚着多方心血。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团队担纲设计,普宁本地施工队日夜赶工,网红墙绘团队打造个性墙绘,甚至连材料运输难题都在“日进度打卡+腾讯会议复盘”的机制下逐一攻克。

网红墙绘团队给“友能量小屋”打造个性墙绘。

网红墙绘团队给“友能量小屋”打造个性墙绘。

这不仅是一次空间改造,更是资源的跨界整合。靳诗毅牵头建立“友能量合伙人”机制,联合东莞文明办、当地企业、公益组织等多元力量,将城市优质资源精准输送到乡村:图书室里,东莞各界捐赠的2500册图书整齐排列;多功能室中,5台科大讯飞AI学习机预装编程启蒙课程,鲁班锁、多阶魔方等益智玩具激发孩子探索欲;互动展示区200㎡主题壁画生动展示“友善东莞”品牌形象,地面定制的无毒环氧地坪漆由东莞企业无偿提供,共同构筑起这个乡村教育新空间。

蝶变:“小屋能量”点亮乡村未来

小屋建成只是起点,如何让这些资源真正“活”起来?靳诗毅瞄准了两个关键:课程嵌入与情感联结。

在告陂小学的课程表上,“友能量小屋”正式成为“第二课堂”。每个班级每周固定在此上课,孩子们分组操作AI学习机、阅读、拼装鲁班锁。五年级学生余梓鑫最期待小屋的课程:“现在能拼模型,还能看科学书,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了!”

“友能量小屋”里,老师带着学生们上手工课。

“友能量小屋”里,老师带着学生们上手工课。

更深的情感联结在“微心愿”活动中萌芽。靳诗毅与校方用数月走访记录下孩子们的101个微心愿。从几十元的书包、文具到102元的篮球鞋,这些淳朴愿望通过“友能量小屋”平台,在东莞“以爱为盟·与善同乐”公益文化节上展示。现场,东莞市民们纷纷扫码加入微信群,认领微心愿。

东莞市民们在“以爱为盟·与善同乐”公益文化节上认领微心愿。

东莞市民们在“以爱为盟·与善同乐”公益文化节上认领微心愿。

东莞市盟大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沈双也号召公司党员和群众积极认领,通过东莞优品平台,爱心市民“点两下”就能下单,礼物直接寄往学校。短短一周,101份包裹从东莞飞向普宁。

快递潮涌来时,靳诗毅和黄维道成了小学最忙碌的人。由于当地快递不送货上门,他们俩每天轮流开着小车,跑遍镇上5个快递点自提。黄维道笑道:“我这辈子没收过这么多快递!村里人都说我是‘快递红人’。”

校长的办公室堆满了微心愿包裹。

校长的办公室堆满了微心愿包裹。

靳诗毅补充:“校长的办公室都堆成了仓库,我们天天吃完晚饭就去拉货,第二天早上忙不过来了就喊学生帮忙搬。孩子们乐此不疲,一边搬一边问是不是他们的礼物到了。”

发放仪式那天,告陂小学操场化作欢乐海洋,孩子们手握礼物的笑颜成为最动人的画面,孩子们“收到礼物很开心,我以后也要帮助别人”的心声,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双向流动。

小屋的“能量”不止于硬件,知识的云端输血也在持续进行。东莞理工学院开发的AI学习编程课,让告陂小学的孩子们得以接触前沿科技;线上心理咨询“心灵树洞”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护航;周末公益课堂上,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带来声光电实验、手工制作等趣味课程,弥补学校科学、美育师资缺口。这些云端资源,跨越地理阻隔,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学生来到小屋支教,为学生们带来趣味课程。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学生来到小屋支教,为学生们带来趣味课程。

“友能量小屋”还成为汇聚各界力量的平台,公益培训课堂、爱心捐赠仪式、非遗手工课等活动纷至沓来: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因设计小屋结缘,定期派学生支教;沙田镇教师带来莞草编织课,普宁大学生促进会持续开展返乡支教;东莞美术馆联盟展览后的展板运到小屋循环利用、公安局的消防小熊文创品成为安全教育载体,为乡村带来多元滋养……

靳诗毅的“刷脸”朋友圈不断扩大:“喜新不厌旧,老朋友新朋友都是合伙人。”

共生: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生态链

热闹过后,挑战才真正开始。

靳诗毅算了一笔账:小屋年运维成本约1.6万元,而村集体年收入仅3.5万元。面对现实,他的解决方案是创新筹款机制:一方面,在村广场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将10%收益反哺小屋运维;另一方面,发起腾讯公益月捐计划,目标年筹款1万元。

同时,激活本土力量,通过“银龄关怀”主题日、组织返乡大学生支教等方式,将外出务工青年、事业有成村民纳入帮扶网络,挖掘村民资源,让本土力量成为振兴主角。

“单靠拨款难持久,必须自己造血,我们要打造可复制的‘文化+教育+产业’帮扶模式”靳诗毅介绍,以小屋为支点,结合告陂村本地特色,开发青梅、橄榄采摘研学游,推动城乡协同发展;通过“友能量合伙人”机制,吸引东莞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帮扶生态。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乡村教育面貌,更为乡村经济、文化注入活力,成为莞揭协作的生动样本。

“友善东莞”的标识出现在小屋的每个角落。

“友善东莞”的标识出现在小屋的每个角落。

如今,“友能量小屋”已成为告陂村的精神灯塔。每当夜幕降临,小屋屋顶的发光标识如繁星闪烁,照亮乡村孩子的求知之路,也照亮莞揭协作的未来方向。在靳诗毅眼中,莞揭协作的深层价值在于: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情感联结与本地激活的系统工程。他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乡村的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教室,更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与城市的孩子共享同一个未来。”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乡村文化复兴的起点、城乡情感交融的窗口。

以教育帮扶为笔,以文化浸润为墨,靳诗毅与团队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友善东莞”的暖意在告陂村生根发芽,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共生之路。

策划:戴双城

撰文:林海金 张帆

摄影:林海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