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患死角焕新颜,台山市南隆村以环境整治筑牢健康屏障

作者 吴惠芳 2025-10-22 14:49

近日,台山市台城街道香雁湖南隆村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不仅全面开展“消除隐患、美化家园”的爱国卫生运动专项行动,更将防蚊工作融入乡村治理与发展大局,推动村庄从“治病”到“治境”再到“治本”的深层转变。

“如果只是喷药消杀、发发传单,问题真的能根治吗?”回忆起整治之初,香雁湖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郭武坦言当时的困惑。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整治前,南隆村面临着环境与疾病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通过精准排查,全村40间闲置危房被锁定为“病灶”——这些长期无人居住的闲置房,多数已破败成为危房,这些房屋不仅是安全死角,其内的破旧容器、潮湿环境更是伊蚊(俗称“花斑蚊”)滋生的温床。

台山市纪委监委党员志愿者在香雁湖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下水道沟渠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进行全面清理。 受访者 供图

台山市纪委监委党员志愿者在香雁湖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下水道沟渠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进行全面清理。 受访者 供图

面对这一发现,村“两委”很快意识到,这已不单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乡村治理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思路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升级,南隆村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是将此次行动纳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整体规划,以系统思维推进工作。在整治过程中,工作组采用“三步工作法”:

精准排查的“方法论”。村里建立的不是简单的统计台账,而是一份份详实的“动态档案”。“我们不仅要记录房屋状况,标注产权人、孳生风险等级等内容,更要了解每间房屋背后的故事。”郭武表示。最让工作人员费心的是那些侨房,由于屋主常年旅居海外,联系工作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屋主的联系方式,要打近10个电话,联系海内外的多个亲戚。”

在充分尊重产权的前提下,村委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不厌其烦地联系屋主,详细说明情况,征得同意后组织志愿者上门进行精细作业

联动攻坚的“协作法”。随着排查工作的深入,一场多方联动的攻坚行动拉开序幕。大型机械入场对村庄周边长期堆积的建筑垃圾、无人居住的铁皮房等进行清理,专业队伍进行环境消杀,而来自结对单位和本村的志愿者,则重点执行“翻盆倒罐”的精细任务。多方力量如何拧成一股绳?关键在于“协同作战,各有侧重。”郭武说:“我们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有情怀的人干动员的事,效率与效果就实现了统一。”通过明确分工、协同配合,仅半个月便完成全村 62 间危破房清理,清运垃圾超480 吨,消杀覆盖面积达20万平方米,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大型机械入场对村庄周边长期堆积的建筑垃圾、无人居住的铁皮房等进行清理。 受访者 供图

大型机械入场对村庄周边长期堆积的建筑垃圾、无人居住的铁皮房等进行清理。 受访者 供图

群众工作的“攻心术”。整治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最难转变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人心。回忆起最初的工作,村干部们感慨良多。“有些老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突然要他们清理堆放了多年的杂物,确实不容易。”为了赢得群众理解,干部和志愿者不再只是“命令者”,而是成为“示范员”和“帮手”。

对年长、行动不便的住户,组织志愿者上门清理阳台、楼顶的积水容器;面对近七成白天上班的外来租户,村委会结合其活动轨迹,针对性选择晚上上门宣传、消杀……这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工作方法,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台城香雁湖村居民潘先生表示:“对我们这些居民来说,很愿意把家里卫生搞好,也十分支持爱国卫生运动。这里树枝多、蚊虫多,掉落的树叶腐烂后招来大量蚊虫,清理后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台山市纪委监委党员志愿者在香雁湖村通过进村入户向居民宣传蚊虫危害和防蚊灭蚊知识。 受访者 供图

台山市纪委监委党员志愿者在香雁湖村通过进村入户向居民宣传蚊虫危害和防蚊灭蚊知识。 受访者 供图

随着一片片危房和闲置地被平整,村庄的视野豁然开朗。“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村庄的变化,环境一点点地在变好。”郭武表示,“清理只是第一步,曾经的‘整治清单’如今成了‘资产清单’。”

站在新整理出的土地上,村干部们已经开始与村民共同谋划这些“新生”土地的用途。设想建设小微公园、开辟公共活动区域……昔日人人绕行的“蚊虫窝”正变成村民心目中的“希望角”。

为巩固整治成果,南隆村还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村里成立了由入户调查组、成蚊消杀组、环境整治组、后勤保障组、数据处理组构成的防疫工作攻坚组,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同时村委还推行积分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从整治黑点到共享美景,从消除隐患到促进发展,这场环境综合整治正在释放超越其本身的综合效益。南隆村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理需要“融合”,将单项工作融入发展大局,才能产生“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乘数效应;长效的机制需要依靠“共治”,只有政府、社会与群众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成果才能稳固持久;乡村振兴始于“空间”的革命,通过环境整治盘活闲置资源,更能为乡村发展导入新功能。

撰文:吴惠芳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