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汕头大学大礼堂演讲。一位学生举手问道:“您觉得现在的教育环境,还能培养出像您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吗?”
“我知道你问题的潜台词。”随后他认真地说:“不必过于投入地去追求诺贝尔奖。其实,每一个小问题都值得去做。”
这句朴实的话,正是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治学态度的写照,也是他留给汕大学子最实在的礼物。
如今,先生已逝,这句在汕大礼堂里留下的叮嘱,愈发清晰地回响在校园之中。
杨振宁2008年5月5日于汕大。曾建平 摄
杨振宁2008年5月5日于汕大。曾建平 摄
讲台上的师者
杨振宁在汕大的讲台上,始终扮演着“老师”的角色。
1995年,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大召开。他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听众解释“向量位能、相、联结和规范理论”。会后,他还专门与千余名潮汕中学生座谈,分享求学经验与方法。
1995年8月5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大召开,杨振宁被聘为汕大名誉教授。曾建平 摄
1995年8月5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大召开,杨振宁被聘为汕大名誉教授。曾建平 摄
13年后,他再次站在汕大礼堂,讲述“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讲到1957年的发现时,他语调微微颤抖,神情飞扬。那一刻,他不仅是诺贝尔奖得主,更是一位为科学发现而由衷兴奋的研究者。
有听众回忆,那天杨振宁“敏捷的思维,简洁的言语”,谈到获奖时充满自豪,说起教育弊端时直言不讳,但说得最多的,还是鼓励年轻人奋发上进。
杨振宁1995年8月5日至9日于汕大。谢琳 摄
杨振宁1995年8月5日至9日于汕大。谢琳 摄
汕大的朋友
杨振宁不仅是汕大的客人,更像是关心学校发展的老朋友。
2008年乘车来校途中,他一直在向校领导了解汕头新机场的建设、农业发展等情况。在他与教师代表的座谈会上,话题非常实际:如何培养人才、怎样留住人才、如何利用周边环境拓展学校空间。
他明确提出:“科研工作、本科教学和社会服务,是一个国家把高等教育办得成功的三个关键点。”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大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也是在那次访问中,他看着蓬勃发展的校园说:“汕大建校百年之际,定能在中国高校中占重要地位。”
2019年7月29日,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开营,杨振宁在开幕式上寄语营员们。刘铭勤 摄
2019年7月29日,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开营,杨振宁在开幕式上寄语营员们。刘铭勤 摄
真实的凡人
在汕大,杨振宁展现了许多“凡人”的一面。
2008年,他和夫人翁帆一起步入礼堂时,看着满场观众幽默地说:“我想至少有一半的同学不是来听我演讲的,而是来看翁帆的。”轻松的一句话,引来全场欢笑,也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杨振宁、翁帆伉俪重返汕大。曾建平 摄
杨振宁、翁帆伉俪重返汕大。曾建平 摄
当汕大赠送13年前他和翁帆在汕大的旧照时,他一页页翻看,感慨万千。那些定格瞬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位学者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正如翁帆在《曙光集》中所写:“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在汕大的这些片刻里,师生们看到的正是一个经历了世纪风云的长者,他关心教育,关注发展,也珍视情感。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叶楠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