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情绪内耗?从区分“你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开始|专访

作者 刘长欣 2025-10-18 10:42

当恒星结束生命时,会爆发出最绚烂的宇宙烟火。而我们称之为“创伤”的那些瞬间,是否也藏着另一种重生?

央视网首档“她”视角人文访谈影像集《桃之夭夭》正在热播,节目聚焦于不同领域的六位女性:演员兼歌手薛凯琪、女排奥运冠军赵蕊蕊、麦子阿姨、宠物告别师王馨欣、珠宝设计师宋宛酌、演员陈妍希。

这六位背景各异的女性,从抑郁、争议与标签的废墟中起身,以“课题分离”为刃,割裂他人评价与自我价值的黏连,更用生命故事回答:一个人要穿越多少黑暗,才能学会不让外界的声音定义自己?

节目发起人兼主持人馆陶在接受南方+专访时,分享了她们如何用“课题分离”厘清自我与外界的边界,并寄语观众:“向内观、向内求、向前看。”

1

自愈力:从抑郁的泥沼中,打捞星光

在《桃之夭夭》的镜头前,薛凯琪平静谈起被抑郁笼罩的岁月。自救不是顿悟,而是一场漫长练习——练习在情绪暴雨中站稳,在恶意声浪中依然听见内心。

南方+:在与薛凯琪的深入对话后,她身上最触动您的“光芒”是什么?

馆陶:她身上所体现的“自愈力”,恰恰是当下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一种光芒。

我们这一代人,在父母过度保护的环境中长大,面对外界伤害和现实挫折时,往往缺乏足够强大的心理修复能力。直到信息爆炸的今天,我才意识到,网络上碎片化的言语、突如其来的恶意,都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刃。这时我才惊觉:原来我的心灵如此脆弱,我的自愈能力还远远不够。

薛凯琪曾深陷被指责的漩涡,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冰冷的声音。无论她选择澄清还是沉默,伤害都已经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一种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力量。它关乎每一个人如何从泥泞中起身,不被恶意拖住脚步;也关乎如何以柔软而坚韧的意志,在伤痕中依然向光生长、继续前行。自愈,是为了不让任何人的声音被淹没。

南方+:薛凯琪、赵蕊蕊等嘉宾在经历人生风雨后,依然保有对爱情的纯粹信仰。这种“依然相信”,是否重塑了您对于爱与亲密关系的理解?

馆陶:这让我联想到课题分离。我认为,对爱情的期待与憧憬,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它只与你当下的自己有关,而不应被过往的经历或他人的故事所定义。因为每一个当下的你,都是一个全新的存在。我们不应该用过去的课题,或是别人的课题,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爱情观。

我感受到,相信爱情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同时我们需要学会相信“相信”的力量——这种信念本身,也是对爱的一种尊重。

2

课题分离:别人的看法,只是他人的“观点”

馆陶发现,这些嘉宾最耀眼的特质是清晰知道“我是谁”,而课题分离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了解自己。

南方+:节目中,嘉宾们都展露了伤痕,但她们“未被困住”。您观察到,她们是如何完成内在对话,逐渐分辨出“这是别人的课题,而非我的错”的?

馆陶:确实,真正做到课题分离并非易事。但在节目中,六位嘉宾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发。比如珠宝设计师宋宛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别人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课题分离,只有清楚自己是谁,才能辨别他人评价是否客观,甚至进一步认识到——别人如何看你,其实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若无法做好课题分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耗——你是在用别人的课题惩罚自己。真正的自爱,是要先学会卸下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包袱。这是一个逐渐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过程。

南方+:基于这些对话,您对“别人怎么看”与“我是谁”之间的边界,有了哪些更清晰的认识?

馆陶:我一直践行一个理论:区分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如果是观点,就不必让它过度占据你的心神。事实上,我们日常接触的绝大多数争议甚至中伤,本质上都只是别人的观点。既然是观点,就无需被它打乱自己的节奏——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专注而坚定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事实”。

这个区分的标准很明确:如果你认为一个描述是事实,那么它就属于你需要面对的课题;反之,如果你觉得它只是观点,那么它大多情况下都是别人的课题,与你并无实质关联。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人在关注你,你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据我观察,女性往往更易在意他人的看法。就像节目中的麦子阿姨,在她那个年代已经是相当先锋的存在,却依然担心自由恋爱会遭人指指点点。因此,我们要将关注点回归到自身——专注于“你是谁”“你想要什么”等本质问题。自我进步的合理顺序,应当是先完成课题分离,再实现专注成长。

3

生命教育:在告别中,学会更好地活着

节目中最为震撼的段落之一,是宠物告别师王馨欣带来的关于生命与告别的讨论。馆陶回忆触摸小猫冰凉肉垫的瞬间:“那种生与死交界处的体验,难以言表。”

南方+:第四期关于生命告别的段落令人动容。这段经历,以及与宠物告别师王馨欣的对话,是否改变了您看待生命、疾病与告别的方式?

馆陶:这是一次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死亡教育。其中最触动我的一个瞬间,是为小猫清洗爪子时,指尖传来的触感:它的肉垫依然柔软,却已冰凉。柔软让我产生它还在的错觉,而冰凉又在提醒我它已经去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时刻,我确实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恍惚。

我感受到我们真的很缺乏死亡教育。我们不知道如何好好地告别。但是比这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好当下。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生命是靠值得珍藏的片段支撑下去的。对于我来说,学到的第一课是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第二课是我要更坚强地好好生活。在体验王馨欣的工作过程中,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离开,会给身边人带来多么深的伤痕。在我曾经陷入抑郁的日子里,我尝试过放弃生命。可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凝视死亡,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当心爱的人、心爱的宠物离去时,活着的人的那种痛是多么具体而漫长。这种代入感突然打醒我了:我要好好活着。就像薛凯琪说的:“你能不能多想想爱你的人,为他们而活呢?”

4

自洽的智慧:性格不决定人生,选择才决定

聆听六个生命故事后,馆陶对成长有了新解读:“性格底色或许难改,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方式。重要的不是改变性格,而是实现性格与人生的‘解绑’。”

南方+:在赵蕊蕊与麦子阿姨的对话中,都触及了“被标签定义”的经历。在您看来,她们身上有哪些是标签无法概括,甚至超越标签的耀眼特质?

馆陶:她们的人生都难以被任何单一标签所概括。以赵蕊蕊为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作家”,都难以完整描述她这个人。这两种身份只是她的职业选择,是她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我特别欣赏她对自己的描述——一个“来人间旅行的人”。当标签宽泛到这种程度时,它其实已经超越了标签的范畴。

蕊蕊身上最珍贵的特质,正是她的“体验派哲学”。我能感受到,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因此对每一个想法都会进行深度体验。无论是事业追求还是兴趣爱好,她都以一种沉浸式的态度去经历、去吸收。

用“出走”这个标签来定义麦子阿姨也过于狭隘。正如我在节目中所说,阿姨身上有一种“侠女”的气质——沉淀、准备、积累,然后才下山闯荡。

她的“勿忘初心”同样难以用特定标签来形容。我们常常把“勿忘初心”挂在嘴边,恰恰是因为初心太容易被遗忘了。小时候的梦想容易被遗忘,学生时代的理想逐渐模糊,初入职场的雄心壮志也难免被消磨。所有我们曾经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都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褪色。正因如此,麦子阿姨在这个年纪依然记得自己闯荡江湖的梦想,这份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她不仅记得,更保持着践行的能力。这种特质,已经超越了任何标签所能概括的范畴。

南方+:节目中探讨了“过去的事情养成了现在的性格”。在聆听了六个生命故事后,您回看自己的成长轨迹与性格形成,是否有了新的解读?

馆陶:性格底色难以根本性改变,但我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完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更完整的生活状态。

以赵蕊蕊为例,她提到打球时习惯将八分疼痛说成两分,这种性格特质或许并不完美,但这并不妨碍她成长为自洽的个体。重要的不是改变性格本身,而是实现性格与人生的“解绑”——性格不决定人生质量,真正决定生活的,是具体的行为选择和对生活的感知方式。

通过这次节目,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对未来的自己负责。我会养成一些有助于沉浸式生活的习惯,比如坚持写感恩日记、定期记录思考等。

虽然六位嘉宾背景各异,但她们都展现出一种共同特质:自洽。这种状态来源于她们真正“生活在生活中”的态度——每个决定、每种感受都源于对生活的深度参与。作为观察者,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更加丰富、多元且洒脱。这是一种看的深入,看透,再到看破的过程。

南方+记者 刘长欣

编辑 王瑾 周煦钊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