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已于昨天(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台风“桦加沙”自18日夜间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迅速增强为超强台风,成为今年以来的“风王”(最强台风)。
台风来袭,科学防御从读懂标准开始
01
台风如何“定级”
台风本质是一种热带气旋,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根据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热带气旋等级》,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被划分为6个等级。超强台风为最高等级,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相当于16级或以上风力。其次是强台风(41.5~50.9米/秒,14~15级)和台风(32.7~41.4米/秒,12~13级)。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的风力依次递减。当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到10.8米/秒(约6级风)时,即形成热带低压。
GB/T 19201-2006《热带气旋等级》
02
台风如何得名
为便于识别和传播,20世纪初气象预报员开始为台风取名,但各地区命名规则不一,容易造成混淆。为统一规范管理,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在第30次年度会议上决定,自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确立了一份包含140个名称的命名表,由14个成员各提供10个名字,按命名表顺序对热带气旋命名,循环使用。这一举措取代了过去混乱的命名习惯,推动了台风命名的标准化与国际化。
台风命名有着明确的选取标准,根据GB/T 19202-2017《热带气旋命名》,热带气旋名称长度不得超过9个英文字母,需易于发音,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允许使用商业机构名称,且在各国语言中不得含有不良含义。选取的名称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实行一票否决)。因此,各国多选用自然景物、动植物等名称来为台风命名。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文译名由国家气象主管机构与香港、澳门地区的气象机构协商统一确定。
GB/T 19202-2017《热带气旋命名》
命名表也并非一成不变。当某个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或人员伤亡时,其名字将在命名表中永久“除名”,由原提供国重新推荐新名字替代。“桦加沙”正是这样一个“替补队员”:它于2021年由菲律宾提交,取代了因2019年造成严重损失而被除名的超强台风“海贝斯”。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体现对灾害教训的尊重,也保障了命名体系的持续活力。
此外,为便于气象追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最大平均风力≥8级)的气旋会获得由“年份+顺序”组成的四位数字编号。因不同气象机构所用资料和判定标准略有差异,同一气旋的国际编号与国内编号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03
预警与响应如何联动
台风来临前,严谨的预警体系是全社会防灾行动的重要指引。预警信号依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蓝色预警意味着24小时内平均风力将达6级以上;黄色预警平均风力升级至8级以上;橙色预警则警示12小时内10级以上狂风将至;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表示6小时内会出现12级以上的极端风力。
GB/T 27962-201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
在广东,还有一种白色信号,是广东省气象局于2006年在国家级四色预警体系之外增设的地方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主要用于提示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潜在风险,是广东地区最低级别台风预警信号。
图源百度
与此紧密联动的是政府的应急响应机制,根据QX/T 116-2018《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中央气象台发布蓝色预警时,启动Ⅳ级响应;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响应;红色预警时则启动最高等级的Ⅰ级响应,标志着全社会进入紧急防灾状态,力求在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各自预警级别分别预警。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一定影响时,视情进行预警。(《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QX/T 116-2018《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04
如何科学防御
对于公众而言,科学应对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GB/T 43237-2023《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行为指南 台风》将应对流程清晰划分为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为公众提供系统、实用的行动指引。
GB/T 43237-2023《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行为指南 台风》
防灾始于未然。灾前阶段,首先需密切关注官方预警,了解所在社区的防灾计划;以家庭为单位制定防灾计划,包括明确疏散路线、制作紧急联络卡、熟记救援电话;同时,备好一份便于携带的应急包,内含饮用水、食品、常用药品、手电筒等生存必需品,做到有备无患。
台风来袭时,首要原则是保护生命。务必留在安全的室内,远离门窗玻璃,避免外出。同时警惕强风暴雨可能引发的内涝、山洪等次生灾害,随时关注险情动态。
台风过境不等于风险全无。重返家园后,应首先检查房屋结构安全,注意饮食卫生,防范疫病。同时也要留意家人情绪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并可主动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援助信息,参与恢复重建。
面对自然灾害,最好的防御是充分准备与科学应对。唯有提前了解、科学准备、积极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守护生命与家园安全。
来源:中国标准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