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风雨中,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
9月24日下午5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阳江海陵岛沿海登陆,这也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之一。
“风王”肆虐广东,城市按下“暂停键”,但从海上救援到陆地抢险,从医疗急救到电力抢修,有一股力量似“进度条”上的“缓冲区”,守护风雨呼啸下珍贵的如常与安宁。
一道道身影挺身而出,一个个瞬间闪闪发光,一次次看似平凡的出手相助,诠释着风雨共渡的不凡情义。
风雨中的“撑伞者”



台风来了,村子空了
“走,再确定一遍。”
台风“桦加沙”来之前,阳江江城区埠场镇进行了一场“大转移”,临近漠阳河畔的村子,95后村干部阿秋骑着电动车,从村内闪出,和伙伴继续前往几处低洼房屋巡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空了的村子背后,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平安”二字有多重?答案刻在“阿秋们”一遍又一遍的巡查轨迹里。
随着周边城市陆续采取“五停”措施,佛开高速雅瑶服务区滞留了四十几位司乘。正在值班中的高速路政中队长王超决定帮一把,第一时间带领队员将滞留人员请到临时安置点休息,为大家提供热水、泡面、矿泉水及手机充电。
“本以为困在这会很狼狈,没想到服务区这么贴心!”货车司机张师傅捧着热泡面感慨道。
台风天,高速路上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东莞谢岗镇黎村的喜宴堂,在台风天成了安置人员的“避风港”。
他们之中不少是来自低洼地区的菜农,大多年岁较长,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让他们原本简陋的住所面临雨水倒灌的风险。志愿者罗淑娴穿梭“港湾”之中,为老人们送饭、端水,得知村里要开设安置点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报名帮忙,“看到这么多乡亲过来,我就想尽一份力”。
风雨不必硬扛,每一份“尽力”的心意,筑成可靠的岸。
困境处的“逆行人”



视频|台风天涵洞积水,潮州民警解救受困父子
潮州一火车桥下涵洞中,一辆小车因路面积水熄火无法前行,民警及时赶到后,用“一字马”姿势救下受困父子。面对腾空跨步,小男孩带着哭腔嗫嚅着说“我不敢……”民警一句“没事的,伯伯很厉害的”,搭起信任桥梁,给了小朋友上前一步的勇气。
23日深夜,深圳石围水库传来溺水警情,将石派出所执勤警力邹留定脱掉上衣纵身跃入水中,奋力向溺水者游去,陈建国紧随其后跃入水中接应。从下水到成功救援,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救援结束后,两人才发现手掌、脚上均有伤口。这些来不及察觉的“小伤”,成了台风夜里真实的“勋章”。
消防救援人员快速破拆房门。
消防救援人员快速破拆房门。
24日上午,珠海进入台风10级风圈范围。“奶奶被反锁在阳台,屋内只有2岁的孙女。”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接警后迅速到场,破拆大门后进入屋内打开阳台门。关键时刻,那抹橙色总能带来踏实的安全感。
台风过境,阳西这一夜,他们彻夜不眠。
狂风暴雨中,阳西县抢险突击队的队员们连夜行动,切割倒伏树木、清理断枝杂物、疏通排水管道。
黎明驱散黑夜,一条条逐渐恢复畅通的道路,一盏盏重新点亮的灯火,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坚韧与温情。
黑夜里的“提灯客”
在进入“五停”状态的深夜,广州番禺警方接到报警,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78岁老人独自外出后迟迟未归,警方立即展开搜寻。风雨渐大、道路泥泞,搜寻难度逐渐增加,打着手电、举着探照灯、迎着风雨,经过通宵搜救,搜寻小组终于在草丛中发现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的老人,并在确认老人身体无碍后将其安全送回家中。
每一次化险为夷,背后是一群人的“不轻言放弃”。
“灯亮着,我就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陈劲龙医生在这个台风夜成功处理了93岁老爷爷的窦性心动过缓,救治了脑梗合并急性心梗的70岁患者。
那盏彻夜未熄的灯,成了患者和家属的“定心丸”。



“桦加沙”宝宝降生,医护人员奋战在台风一线|南方+视频
在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一群特殊的“台风宝宝”在24日相继降生。医院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接诊孕产妇免费入院安置。截至24日10时,珠海两家医院共迎来13名“台风宝宝”的平安降生。
风雨声中,新生命的啼哭格外响亮。
阿秋反复巡查时,没迟疑;邹留定跃入水库时,没犹豫;消防员破拆房门时,没退缩;民警通宵寻人时,没放弃;医生接生新生儿时,没停歇。
从高速到村子,从街头到产房,人们用责任和爱心织起一张张生命守护网。
台风可以掀起巨浪,可以吹倒树木,却吹不散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守护。
风雨终将过去,但这些瞬间永远闪光。
致敬台风中每一位逆行者,致敬所有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
采写:话题研究员 刘珊 李珩丹
视频:陈文焕 崔格僖
统筹:黎咏芝 丁晓然 陈明诗
策划:郑佳欣 林焕辉 胡良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