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标准到数字赋能,东莞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9-26 07:25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引导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指引从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园区空间治理、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等7方面提出19个发展导向。

回顾东莞产业园区行业发展历程,从供不应求、快速建设阶段,到同质竞争、产城融合阶段,再到逐步规范、运营为王阶段,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更加科学,绿色低碳、智慧园区等内涵不断丰富,行业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近期,东莞产业园区在多个方位呈现出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行业标准

促进园区规范化发展

在规范化方面,9月3日,为推动东莞市产业园区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学、全面、适应性强的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评价体系,《产业园区运营能力提升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小组筹备会议在东莞市工信局举行。会议提出,力争早日出台一项符合东莞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引领意义的产业园区评价团体标准,为东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东实·塘厦创智园。 东实集团供图

东实·塘厦创智园。  东实集团供图

东实集团作为东莞市属国企,是市委、市政府“拓空间”战略的落地执行者和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深度参与到东莞市产业园区开发纲领性政策编制工作中。如,东实集团助推优质产业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推动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实施,为项目的创新开发模式提供了政策基础,成功将东实·塘厦创智园项目打造成为东莞首个高品质、低成本优质产业空间试点示范项目。

园区空间治理促进

城市、产业、人协调发展

在完善园区空间治理方面,中交城投把产业园区建设与东莞各镇街政治经济高度融合发展,做区域经济的深度参与者。在合作标准上,中交城投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注重产业集聚与配套设施的协调完善。基于地方产业定位,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中交城投高度重视园区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与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的深度协同,通过构建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衔接,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交城投产业公司莞深区域总经理刘松表示,中交城投在东莞的布局从不是“模板化”复制,而是从区域基因中挖掘产业潜能,根据产业基础的特点,去布局合适标准的园区。

光大产业认识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会带来工作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以及居住空间的压迫。光大产业建设的新一代工业园载体,不仅提供更大更舒适的产业空间,并且更多地为园区企业着想。比如,工业园区搭配地下车库会提高建造成本,但更加便利企业停车及会客,园区生态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让在园区的生活、工作有更多松弛感和选择。

打造好硬环境之外,还需要精神文明层面的更高级自由。光大产业集团自2018年开始便创立主办WeDay嘉年华年度品牌活动,以“产城创新者·企业服务商”为定位,长期致力于打造更有温度的园区,提升园区员工幸福感,构建幸福产业社区。这一举措对吸引人才和优质企业落地生根都有较好的助推作用。

光大产业的做法,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基础改变,更折射出后工业时代,东莞新型城市产业文化、城市文化发展的民企担当。

延伸

区域协同做足增量,园区多项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不仅在莞园区提质增效,东莞产业园区还通过区域协同,招引外地优质资源,做足增量,促进多项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方面,东实集团以“母基金直投+子基金”的模式,围绕东莞“8+4”现代产业布局实施精准投资和以投促引。截至目前,累计接洽企业2000余家,有初步意向落地东莞的企业近150家,已正式签约落地企业90余家,其中,成功招引近深广等地近30家企业落地东莞(其中部分项目落地于各镇街的产业空间,部分项目落地于东实自有产业空间),均为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优质科创企业,这些项目为产业园区提供了丰富的高品质项目来源,形成了“资本推动产业、产业激活空间、空间反哺资本”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松山湖天安云谷像织网一样,把深圳资源、东莞制造底子慢慢编织在一起,给企业搭平台,形成产业生态。东莞岭安公司作为园区运营商,其母公司曾参与制订深圳市质监局发布的《物业服务要求—产业园区(深圳市地方标准)》《产业园区运营规范(深圳市地方标准)》。

松山湖天安云谷实景图。 松山湖天安云谷供图

松山湖天安云谷实景图。 松山湖天安云谷供图

“园区的物业和运营,我的主张是不能分开。轻资产运营不是简单收管理费,而是培育。从拿地到招商、再到企业发展,把物业和运营捏成一团,用十年二十年的长周期去推动东莞产业把‘势能’做起来,让东莞制造长出新东西。”松山湖天安云谷总经理孙伟表示,东莞岭安计划未来三年服务园区项目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3—4个松山湖天安云谷园区。

在提高园区数字化服务能力方面,近期,由东莞市工信局主办,东莞市产业园区协会承办的产业园区运营机构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上,捷顺科技分享了智慧园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为园区运营机构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园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

据介绍,捷顺科技已形成从智能软硬件到管理平台、AI数字化运营的完整技术链条。作为多项智慧停车、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捷顺科技计划三年内推动该模式覆盖全国2000个园区,为“双碳”战略实施提供可量化的实践路径。目前,捷顺科技已经服务东莞多个产业园区,持续助推东莞产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提升。

撰文:宋文博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