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莞评丨从“活下来”到“火起来”,东莞茶山演绎古村新韵

作者 丘想明;朱晋 2025-09-05 06:30

近日,由茶山镇组织编制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茶山镇超朗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要求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茶山镇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新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版图中,茶山镇拥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尤其是“国字号”非遗品牌——茶园游会更是频频火爆出圈。正是凭借这一“国字号”,茶山镇悄然解锁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的“流量密码”,文旅融合持续焕发新活力。

茶园游会。

茶园游会。

保护与发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古镇与新韵的交响中,茶山镇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和发展智慧,谱写着一曲文旅融合的动人乐章,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文旅产业充满活力、造福百姓。

深度参与激活文旅生命力

茶山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南社明清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超朗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寒溪水村等重要乡村旅游点,以及茶园游会、南社忠孝文化节等文旅品牌活动。

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是一座以谢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我国至今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超朗牛过蓢古村立村于南宋,距今约800年历史,有着明清时期典型的岭南广府梳式布局特征,加之生态环境绝佳,是岭南地区少见的明清古村落之一,对于研究明清村落布局、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2012年5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此次保护规划获批,显示茶山镇给出的答案颇具智慧。超朗村保护规划的精髓在于“活化保护”的理念——不让历史封存于书本,而是让古建筑、古民俗融入现代生活脉络。这种保护不是将村落变成博物馆展品,而是让其成为活的文化载体,在新时代续写古老故事。规划中对传统建筑修缮、街巷格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展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

茶园游会。

茶园游会。

除了拥有南社古村、超朗牛过蓢古村等丰富旅游资源,茶山镇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字号”,即茶园游会。茶园游会起源于明代,原为民间祈福庙会,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延续500余年的民俗盛会,借力“国字号”招牌焕发新生,成为茶山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获得“国字号”认证后,茶山镇以“非遗+”为抓手,对茶园游会进行系统性升级,在传统巡游、祈福仪式基础上,融入非遗展演、文创市集、数字互动体验,吸引年轻群体。同时,串联南社明清古村落、牛过蓢古树林等景点,形成“游会+古村+生态”的文旅线路。

南社古村文化活动。

南社古村文化活动。

文旅融合的更高境界,是让文化成为生活方式,让旅游成为生活体验。茶山镇通过茶园游会等品牌活动,让游客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这种深度参与,让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文旅融合的生命力所在。

 “国字号”带来显著溢价效应

茶山镇的文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的物理叠加,而是文化与旅游的化学融合。这种融合,让文化因为旅游而传播更广,让旅游因为文化而底蕴更深。

今年5月,为期15天的“湾区周末in东莞”系列活动之“多彩南粤 幸福游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暨2025年茶山茶园游会圆满收官。历经500多年的沉淀和传承创新,茶园游会已由一场传统的东岳庙会,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会。

这场文化盛宴,以非遗为魂、潮玩为媒、美食为引,策划举办近50项特色项目、200余场子活动,吸引了百万人流汇聚茶山,带动刺激全镇文旅、酒店、购房、餐饮等消费超亿元,呈现了一场以文旅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国字号”招牌为茶山带来显著溢价效应,通过产业延伸、长效运营等,节庆经济明显拉动茶山镇全域旅游。 据统计,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区上半年接待游客约42万人次,旅游创收约72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1%、23%。

南社古村文化活动。

南社古村文化活动。

今年上半年,茶山依托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茶山手信文旅集市展销平台,促推茶山潮玩文创破圈出彩。立足东莞“中国潮玩之都”与茶山“中国食品名镇”的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本土潮玩及文旅手信资源,打造“潮玩 + 手信”特色产品,助力企业实现产品升级与市场拓展。

南社古村活动。

南社古村活动。

茶山镇还促推提升“南社—牛过蓢”片区文旅产业配套,积极与百师园及醉千年公司对接,稳步推进“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醉千年慢生活社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做强茶山文旅品牌,聚力招商引资促发展。

超朗醉千年项目。

超朗醉千年项目。

文旅融合的古今双响

传统文化如何“破圈”生长?

茶山的实践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关键路径。多年来,茶山镇通过国家级非遗身份不断增强文化可信度与传播力,在保持地域特性的同时叠加现代审美表达,同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游会为平台,茶山深入挖掘整合全镇文旅资源,打响非遗、潮玩、食品等特色品牌,联动南社明清古村落、牛过蓢古村落、商圈和工业游景点等多条文旅线路,促进文旅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助力茶山经济发展。

“国字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接下来,茶山还将持续跟进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做好片区文旅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比如将联动南社-牛过蓢、石排塘尾村及松山湖中央群岛公园、燕岭湿地公园等古村落和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连片开发思路,做好片区文旅开发规划编制工作。

牛过蓢松糕节。

牛过蓢松糕节。

目前,茶山镇寒溪水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已完成验收,获市文广旅体局公示通过,现待省厅批复。茶山将持续协助推进寒溪水村落实文旅招商,吸引有资质、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投资兴业,促推文旅项目落地产值,壮大茶山文旅产业体量。

上元稻田公园。

上元稻田公园。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释放文旅发展新活力,茶山还将依托中国食品名镇资源优势,做强茶山“文旅+食品”产业,赋能茶山文旅经济新增长。同时,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将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将自然景观、古村落、特色美食、红色文化等串珠成链,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策划推出新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联互通,打造风潮莞邑之旅。

茶山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文化保护为旅游提供核心资源,旅游发展为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文化吸引力带来游客,游客体验反哺文化传承。这种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使得茶山镇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发了经济活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茶山毛绒玩具。

茶山毛绒玩具。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茶山的探索证明,传统文化需以开放姿态对接市场需求,才能将“密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源代码”。传统文化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独特的竞争优势;历史遗产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可活化利用的宝贵资源。要以尊重历史的态度面对传统,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地方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力。

南方+记者 丘想明 朱晋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