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粤语独角戏,为何常演32年而不衰?| 湾区艺术节

作者 徐子茗;金镝 2025-08-31 11:22
02:03

这出粤语独角戏,为何常演32年而不衰?

今年是源汶仪出演话剧《二月廿九》的第32年。这是一出独角戏,她在剧中扮演一位80岁的空巢老人,在近80分钟的演出时长里絮叨些家长里短,不时抛出笑点。

生活中,源汶仪是澳门的一位资深护士。该剧首演时,她还是20多岁的小姑娘。32年的时间,她跟着角色一起成长、一起变老,也跟随这部剧的脚步,从澳门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8月29日-31日,澳门元老级剧团“晓角话剧研进社”的经典保留剧目《二月廿九》亮相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三场。这部探讨亲情、“变老”的温情轻喜剧,陪伴观众度过了一段有笑有泪、意味深长的剧场时光。

源汶仪从该戏诞生之日起,便在其中饰演女主角。

源汶仪从该戏诞生之日起,便在其中饰演女主角。

地道粤语笑点让观众倍感亲切

《二月廿九》的创作灵感,源于澳门编剧、作家李宇樑偶然听到的一则短新闻——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直到多日后才被发现。这则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消息,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越是沉重的题材,越要用轻松的手法去表现,才更容易打开观众的内心。”该剧编剧兼导演李宇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剧没有用沉重的笔触渲染悲伤,而是巧妙融入悬念,以轻喜剧的方式来讲述一位空巢老人的故事。

编剧李宇樑(右)。

编剧李宇樑(右)。

剧名之所以叫《二月廿九》,是因为剧中老太太的生日在2月29日。四年才过一次生日的老太太,在八十大寿当天,一早做好准备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可是,热情的期待还是被“忙碌”冷却了。

该剧作为李宇樑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993年首演便拿下香港戏剧汇演最佳剧本奖,1994年又获澳门戏剧汇演最佳剧本奖,此后还登上华文戏剧节舞台,斩获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得到业内及公众的一致好评。今年,李宇樑还斩获中国戏剧最高奖——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空巢老人”并不算新鲜的社会议题,为何《二月廿九》能历演32年而不衰?在李宇樑看来,这个题材是跨地域、跨时代的。“这部剧不仅仅是讲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更是讲一个人该怎么面对老去。这是每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议题。所以无论32年前还是32年后,每个观众看,都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李宇樑说,因此这部戏在台本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是在舞台技术,例如灯光、布景和道具上,随着时代在不断改进。

《二月廿九》不仅探讨亲情,也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去。

《二月廿九》不仅探讨亲情,也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去。

全程看一位老人絮絮叨叨,是否会让观众感到乏味?事实上,《二月廿九》节奏紧凑,擅长用幽默手法包装故事的李宇樑,在剧中“埋”了不少充满哲理、让人会心一笑的台词。

作为一部粤语话剧,该剧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粤语表达,诸如“钉(死)咗”“伯爷公(老头子)”“供会(旧时民间筹款集资的方式)”等,地道的粤语笑点让大湾区观众倍感亲切。

非职业演员,一人独撑80分钟

一部戏,一个人,近八十分钟,全程无休场。这是《二月廿九》独特的表演形式。

从剧目诞生之初,源汶仪便担任女主角。她一人hold住全场,在老婆婆、丈夫、子女等多个角色间无缝切换。她的精彩演绎,塑造了一个偶尔“毒舌”又透着可爱的老婆婆形象。

剧中的老婆婆是一个毒舌中带着可爱的人。

剧中的老婆婆是一个毒舌中带着可爱的人。

事实上,源汶仪并非专业演员。现实中,她是一名资深护士,因为对演戏的热爱而在业余时间演演话剧。“这趟演出我休了三天假,星期四下班来广州,演完星期一再回去上班。”源汶仪笑着说,在演员和护士两种身份间无缝切换,已是她熟悉的生活状态。

数十年的医护经历让她见过太多人情冷暖,也积累了海量的生活素材。她将这份对生活的观察与温柔,融入到角色中——乐观时让人捧腹,倔强时让人会心。每个神态、每句台词都真实得仿佛身边的长辈,用精湛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

一部戏演32年,源汶仪笑称:“每次回到舞台,就像回到自己另一个家,这部剧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她也跟着角色一起成长、变老,岁月的变化让她更能共情老婆婆的处境,也会时时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多关心父母。

生活中的源汶仪个性乐观豁达,与剧中老婆婆性格相近,这份与角色之间的缘分也让她感到“十分幸运”。

记者注意到,《二月廿九》无论是台词还是舞台布置,都致力于还原一个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场景。在不大的实景舞台,制作团队对细节的打磨近乎苛刻:老婆婆家中的旧藤椅、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桌上摆放的搪瓷杯、窗边晾晒的衣物、老式卡带收音机、缺了一扇玻璃的柜子……每一件真实道具都由制作团队在旧货市场寻觅得来,充满岁月的痕迹。

藤摇椅、搪瓷杯、缺了扇玻璃门的柜子……舞台布景让人走进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场景。

藤摇椅、搪瓷杯、缺了扇玻璃门的柜子……舞台布景让人走进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场景。

大湾区借助戏剧沟通彼此

据介绍,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成立于1975年,是澳门戏剧界的“常青树”。50年来,剧团专注粤语话剧,累计演出超200部剧目,且多为原创作品,屡获佳绩,成为推动澳门戏剧发展的重要力量。

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制作经理杨彬表示,近年来大湾区频繁的文化交流,让“晓角”有更多机会与内地观众见面。“《二月廿九》从2021年开始更多专注内地巡演,到达深圳、珠海、苏州和武汉等地,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巡演过程中,杨彬发现澳门观众的反应更含蓄,内地观众更能共情这部剧。“可能因为澳门是个很小的城市,孩子跟父母见面的机会多,但内地很多年轻朋友在外地工作,跟父母家人不容易见面,所以他们看这个戏触动更大。”

“在艺术节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媒体曝光,这对我们来说机会难得。”杨彬坦言,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让更多人关注粤语戏剧,关注澳门戏剧作品。与此同时,大湾区城市也在通过戏剧来沟通彼此、增进了解。

他也向观众发出诚挚邀约:“澳门有很多好玩的户外艺术空间,还有不同风格的剧社、题材多样的作品,欢迎大家来感受不一样的澳门文化。”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拍摄:实习生 张瑀轩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编辑 王露纯 陈梅玉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