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造假,根源是政绩观跑偏了

南方评论 2025-11-19 15:17

文 | 默 达

近期,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了2起典型问题。其中,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童车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引发舆论关注。该地未经充分研究论证便匆忙上马所谓“百亿级”项目,实际发展远不及预期,吹嘘“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投产”,实则仅有1家童车组装企业和4家配套企业入驻,所谓的“童车小镇”一查就露馅。

该起案例中,统计数据严重失实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科学决策的“指南针”,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而统计造假则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统计数据真实性,先后印发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严格遏制“数字上的腐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是新增“统计造假”相关内容,明确将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行为列为违反工作纪律的违纪情形。

目前,在耒阳童车产业园内,仅建成2栋厂房。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周群峰

目前,在耒阳童车产业园内,仅建成2栋厂房。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周群峰

然而,仍有地方和个人顶风作案。从山东省威海市委原书记孙述涛虚报GDP增速,到山西忻州、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等多地的农业普查违法案件,统计数据造假及其连锁反应,对地方发展、民生幸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除常规意义上的数据造假,近年来,统计造假还出现“新现象”: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督察组在督察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隐形和新型统计造假问题显现,干预统计工作现象仍有发生”。也有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存在“调度”数据、“购买”数据、“跑数要数”等乱象,造假花样翻新,甚至利用统计系统漏洞或技术性规则为数据“注水”。

无论是“吹牛皮”“放卫星”,还是“钻空子”“盘外招”,本质上都是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个别干部盲信“数据出官”,热衷于用“漂亮”数据制造发展假象,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部分地区存在“数据攀比”乱象,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越堆越高;一些领导干部对统计数据造假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愿改、没有动力改,致使虚假数据盘根错节成为发展障碍……欲使统计清明,必须着手根治扭曲的政绩观、发展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加大数据核查和统计督察力度,减少人为干预,避免侥幸心理;另一方面,要完善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摆脱“数据依赖”,实现科学决策、严谨论证。

新现象背后是老问题,事前盲目决策和事后弄虚作假一体两面,都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治病治本、斩草除根,以从严整治打破恶性循环,方可收获扎实可持续的发展硕果。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