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申博”成功!读体育学博士,学什么?

广东教育头条 2025-10-31 20:49

10月28日,广州体育学院(下称“广体”)正式官宣,该校已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进展核查,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增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将于明年起开展招生。

这也意味着,广东拥有了首所具有博士授权的体育院校。

一年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中,广体被列为“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体将培养什么样的博士?学体育,有必要读博吗?

深造成为体坛“新潮流”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从全国来看,目前共有10余所体育类本科高校,其中不少都设有博士点。

早在1986年,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就成为了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此后,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高校纷纷发力博士点建设。

这背后,不可忽视的是高涨的需求,对高校的学位点建设及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产生导向性作用。

一方面,是来自运动员的深造需求。近年来,不少运动员走下赛场后,选择进入高校读博,逐渐成为体坛“新潮流”:

广东健儿王柳懿、王芊懿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花样游泳首枚奥运金牌后,宣布赴香港教育大学读博;

“亚洲飞人”苏炳添于2019年,成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呐喊庆祝。新华社资料图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呐喊庆祝。新华社资料图

在雅加达亚运会上成为自由泳“四金王”后,孙杨前往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再往前追溯,以“国球”乒乓球国家队为例,陈静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邓亚萍则拿下了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面对越来越多运动员有深造意向,体育类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投入建设博士点,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积极回应。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建设对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也释放了大量需求。

以体育产业为例,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竞赛表演、休闲健身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传媒等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曾透露,2012年至2022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4%,释放出巨大潜力。

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人才的支撑。然而,从当前培养规模来看,我国培养的体育学博士十分有限。据2023年统计数据,全国32个体育学博士点招生合计不到600人。

无论是面向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升级,体育类大学建设博士点,都将为体育强国建设输送更多高端体育人才。

读博成为运动员转型、增值的新出路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运动员热衷于读书深造?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表示,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有限,读书深造为运动员提供了新的出路和机会,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转型打下基础。

“乒乓女王”邓亚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作为中国第一个女乒单打大满贯冠军,邓亚萍在24岁时选择退役、投身商界,并攻读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创办了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并开展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探索。

事实上,体育领域的职业转型早就备受各界关注。运动员们往往实践基础扎实、实战经验丰富,且拥有令人叹服的毅力和韧劲。

“运动员通过理性的专业学习,能够进一步实现个人增值,特别是结合其在体育训练方面的经验优势,很有潜力能为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体育行业作出更多贡献。”卢晓中说。

相关政策也明确表示了支持态度——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8年后,《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强调要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创造条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探索职业运动员人才培养多元渠道。

当前,不少知名运动员也不断做出尝试,结合自身优势,在深造期间延伸文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首个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苏炳添曾写论文研究自己,分析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出现延长趋势、大龄运动员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等现象;我国首个羽毛球奥运冠军赵芸蕾的硕士论文,是关于高水平女双的进攻方式的研究,而博士论文则延续该方向,研究高水平羽毛球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跳水名将、世界冠军施廷懋的本硕博均在西南大学就读,她在硕士期间研究了跳水运动员如何科学控制和运用肌肉核心力量……

“运动员寻求转型、增值,是件好事。”卢晓中认为,运动员把训练场、赛场上的实战经验转化为前沿理论研究后,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体育运动的发展机制、规律和趋势,所得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体育项目建设等提供参考,从各方面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如何培养体育学博士?

竞技体育与学术研究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赛道,如何保障体育学博士的培养质量?

“高校既要严格准入和毕业门槛,还要全方位考量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布局学科专业建设、如何实现高起点高质量培养等问题,以确保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卢晓中说。

作为广东唯一的本科体育大学,广体培养博士有何优势和特色?

广体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8所体育专业院校之一。建校仅23年,1979年时,该校就启动研究生教育,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起与上海体育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办学近70年来,广体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教练员、优秀体育教师、高水平科研人员、成功企业家,还走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戚烈云、第一个跳水女子世界冠军陈肖霞。

当前,该校拥有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羽毛球学院,足球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国家足球学院,并建有粤港澳大湾区首家高校体育医院——广州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还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学院等,研究生培养资源丰富。

广州体育学院校园内教学楼。学校供图

广州体育学院校园内教学楼。学校供图

此外,培养博士,学科建设仍是核心。

纵观全国拥有体育学博士点的体育大学,除了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传统二级学科外,往往还会结合办学优势,自主设置多个特色二级学科。

比如,北京体育大学自主设置了运动康复学、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体育教育学等二级学科,上海体育大学自主设置了体育管理、体育工程学(运动工效学方向)、反兴奋剂学等。

对于广体而言,学科布局首先要考虑其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区位优势。

近年来,广体立足大湾区,在凸显体育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体育+”特色育人模式,包括“体育+艺术”“体育+传媒”“体育+医学”“体育+产业”“体育+数字”等,不断完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广州体育学院独揽双冠,其中女足获得冠军。学校供图

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广州体育学院独揽双冠,其中女足获得冠军。学校供图

广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推进“博士导师组+平台支撑”培养模式,依托广东省运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有效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强化与湾区机构及国际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基地,推动博士生参与高水平课题与国际交流。

此外,学校还将强化学科交叉布局,在传统二级学科基础上拓展“体育+医学”“体育+数字技术”“体育+产业管理”等方向,并加快建设重大学科平台,以国家羽毛球学院和国家足球学院两个“国字号学院”等为依托,力争建设国家体育智库、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新的学科平台。

南方+记者 姚昱旸 黄子欣

实习生 王妍程

编辑 钟展锋 何雪峰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