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粤西乡村到湾区核心,这群孩子为何而来?
夏日的广州,热浪裹挟着蝉鸣。一辆满载欢声笑语的大巴缓缓停在广东省博物馆门前,50名来自雷州市南兴镇的孩子带着好奇与兴奋仰望这座城市的轮廓。
7月30日至8月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行走广州课堂·播种湾区梦想”夏令营开启。跨越400多公里山海,从粤西乡村到湾区核心,孩子们在三天的“行走课堂”里,用脚步丈量广州,用目光触摸中山大学的书香,更在心中悄然埋下梦想的星火。
“本次夏令营精心设计了‘地理跨越—认知跨越—精神跨越’三重递进路径,旨在将国家宏大叙事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及的具体场景,为他们推开认知世界的窗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开营座谈会上介绍。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学,更是一场以城市为课本、以实践为教案的深度赋能之旅。当乡村的质朴目光与都市的现代脉搏相遇,一场关于成长与未来的交响曲已然奏响。
跨越山海,认知进阶
地理的跨越是这场旅程最直观的烙印。近6小时车程,将雷州半岛红土地的辽阔稻田与珠江畔摩天楼群的璀璨天际线连接起来。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高楼!车多得数不清,路也像迷宫一样。”南兴镇梅田小学的学生在参观途中忍不住惊叹。
教师朱家仲敏锐地捕捉到这种震撼:“孩子们最震撼的,是广州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与我们农村宽阔稻田、泥泞小路形成的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孩子们理解城乡差异、区域发展的第一课。
认知的边界也在“行走课堂”中飞速拓展。
在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展厅,一名五年级学生长久驻足于恐龙骨架前,指尖轻触玻璃展柜:“原来霸王龙的牙齿比我手掌还大!”曾经课本上的图画化作眼前庞然大物。
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巨大沙盘与4D影像,则像一台时光机器,带领孩子们穿梭于广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蓝图,理解一座超大城市如何生长演变。
认知的深化更在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面对孩子们“广州塔钢筋怎么‘扭’上去?”“避雷针怎么安装?”的天真发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庄德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晓答案:“它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核心筒和外框斜交设计增强韧性。顶端天线依靠液压系统提升,塔内两个500吨的水箱阻尼器能抵消强风震动。”
科学原理的具象化解惑,让地标建筑从视觉奇观升华为工程智慧的象征。正如陈静博士在“建筑里的广州”讲座中所言:“建筑是城市最直观的‘立体史书’。”孩子们在读懂建筑语言的过程中,也读懂了广州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城市密码。
精神跨越,点燃心火
当中山大学的红砖楼映入眼帘,南兴二中的林彤彤忽然拉住老师:“我以后要带自己的学生来这里!”前一天,她在博士交流会上认真记笔记;此刻,怀揣教师梦的女孩站在学术圣殿前,理想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走出去”又渴望“带回来”的转变,正是精神跨越的生动写照。
梦想的火花在“博士面对面”环节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当南兴二中的学生鼓起勇气提问“没有梦想,没有前途怎么办?”时,曾留学英国的王翔宇博士以自身经历温情回应:“迷茫是常态,关键是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只要坚持做有意义的事,终会找到热爱。”
这不仅是鼓励,更是方法论。
另一位博士张琳将职业规划比作树苗成长:“先扎根蓄力,再茁壮成长,最终开花结果回馈社会。”榜样的力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成长路径,让“博士”从遥不可及的头衔,变成未来可期的“大哥哥大姐姐”。
精神跨越的种子,更在孩子们对家乡价值的重新发现中萌芽。
参观广药集团采芝林时,当得知展厅里那些道地药材的原料,不少就产自雷州南兴镇的帮扶基地,孩子们的眼神充满了惊喜与自豪。“原来我们家旁边种的药材,在广州、在大湾区能发挥这么大的价值!”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表示,在活动设计中,特意安排这一环节,正是希望孩子们在感知湾区经济脉动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家乡物产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结,从而孕育对乡土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从对都市繁华的惊叹,到对自身潜力和家乡价值的认同,这场精神跨越完成了最坚实的落地。
当夏令营的巴士缓缓驶离广州,孩子们带回雷州湾的不只是背包里的纪念品和相机里的照片,更有被湾区气象所拓宽的视野、被知识火花所点燃的梦想,以及那份对家乡“我也要建一座楼”的朴素承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以“行走的课堂”打破地域藩篱,将智库的学术资源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成长养分,在三重跨越的精心设计中,完成了一次从地理到精神的深远播种。
声音
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 托举乡村振兴未来希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在这当中,着眼于人、投资于人、用情于人,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托举未来希望的根本所在。”在第二届“行走广州课堂”夏令营座谈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的开场白,清晰点明了智力帮扶的核心逻辑。
四年来,作为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成员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始终将“人”的振兴置于对口帮扶湛江雷州市南兴镇工作的中心位置。在他看来,以优质教育帮扶、人才智力帮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是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天然使命。
现场,他回顾了帮扶工作队四年奋战带来的山乡巨变:“我们高兴地看到南兴镇每年都有新变化,‘一村一品’战略已成功展现出南兴特色发展的美好蓝图。”
从步月村的生态田园、梅田村的产业兴旺到高田村的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发展画卷日益清晰;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校舍教室更加明亮宽敞,医疗设施配备更趋完善。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凝结着帮扶工作队的汗水与智慧,更成为“投资于人”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而今天坐在我们这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种子’和最值得期待的明天。”张跃国强调点燃乡村少年理想的重要性。张跃国介绍,近年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深耕扶志扶智工作,用心点燃镇村孩子的理想激情。
首届夏令营的成功举办,印证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本次第二届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地理跨越—认知跨越—精神跨越”三重递进路径,旨在将国家宏大叙事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及的具体场景,“为他们推开认知世界的窗口”,在行走的课堂中亲身感受祖国发展的澎湃脉动。
对于未来,他指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将持续深化“鱼渔双授”的帮扶模式。一方面坚持“出资出力”,改善镇村基础教育硬件,确保学生“好上学”“上好学”;另一方面,更突出智力支撑的“软实力”输出,坚持送“学”上门,“突出‘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智力支撑’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通过选派专家学者赴南兴讲授政策法规、产业培育经验,结合博士博士后常态化交流等机制,全力打造“智力牵引、人才赋能”的长效帮扶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智慧动能。他寄望今日播撒的梦想种子,终将在南兴希望的田野上破土而出,长成支撑未来的栋梁之材。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傅鹏
剪辑:张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