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

南方+  2025-08-11 20:48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01:40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踢足球、做煲仔饭、叠衣服……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机器人纷纷用最炫酷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供应链企业走向前台,国产机器人和国际巨头在同一竞技场角逐……

这场“机器人总动员”,清晰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以通用化和人形化为重要特征的“具身智能”新时代,正无限靠近。

优必选机器人现场演示工业场景。

优必选机器人现场演示工业场景。

这场盛会上,超30家广东机器人企业,扎堆亮相,展现广东硬核实力。

从步履蹒跚到稳健走路、再到快速奔跑,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广东离机器人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位置越来越近。

机器人走近生活

逛完整个会场,给人最大的感触是:机器人已经开始走近我们的生活。

各大机器人同台竞技,试图极力证明自己,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展示,而是活生生、能动能说的“打工人”。

最热门的“求职”领域,是服务机器人,也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地方。比如星尘智能展示的“一日机器人伙伴场景区”,机器人“S1”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而是化身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伙伴:

清晨,S1在展位准备好营养早餐,为主人高效整理行装;午后,它随即无缝切换至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绳驱传动设计使其能以精准完成咖啡的研磨、过滤、冲泡全套流程,奉上香气四溢的定制下午茶。

星尘智能展示做早餐场景。

星尘智能展示做早餐场景。

机器人另一个热门求职赛道则是在工业领域。包括乐聚机器人、优必选、广州里工实业、智平方等企业,纷纷将生产线搬到了现场。

在实战中,这些机器人已先后进入一汽、北汽、东风柳汽等制造车间承担具体生产任务,覆盖装配、检测、物流和运维多个环节。

还有一些机器人,应聘的是消防救援、康复助理等角色。

星尘智能、逐际动力就先后推出遥操作平台。它由VR头显和手持式操纵杆组成,在一些救援抢险等极端环境下,人在安全的地方,就可以远程派它上阵。

贴近生活的元素涌入现场,是“人形机器人+”5G-A、AI大模型等技术融合的突破性成果。

以往,机器人大多靠预设程序驱动,稍微超出设定范围的动作就做不来。但具身智能领域,机器人用上了各种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速腾聚创给机器人安装“眼睛”。

速腾聚创给机器人安装“眼睛”。

以前靠“死记硬背”,现在有了更聪明的眼睛、大脑和手,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一下子爆发了:它们不仅可以自主定位寻找和捡起展会现场的废纸团,还能夹起地上的玩偶送给来往的小朋友。

场景的无缝切换,是机器人“进化”的标志。

融合链链趋近

广东机器人在此次展会上大放光彩,原因无他:广东就是离产业链、供应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最近的地方。

此次参展的企业中,除了偏向应用型机器人企业外,还有一批供应链企业也走向了前台。

逐际机器人现场表演太极等动作。

逐际机器人现场表演太极等动作。

例如,提供电机驱动器的达妙,提供机器人关节模组、部件的科盟,提供压力传感器鑫精诚,提供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的速腾聚创,提供电池的亿纬锂能、格瑞普等等,纷纷亮相。

这也释放了一个信号——产业链上游力量崛起,产业生态同步升温。

以前,整机厂商都被迫承担起部分“链主”的角色,这无疑大大抬高了隐性成本。这些供应链的存在,给全链路上了buff。

原本研发激光雷达的企业深圳市速腾聚创,就展出了“机器人之眼”系列——Active Camera,突破传统3D视觉“看不清、看不准、反应慢”的技术瓶颈。

帕西尼则把实验室各项测试仪器搬到了现场,让观众直观感受传感器的“进化”程度:它的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有“疼痛感”,即当机器人触碰到外界时,也能有感知能力,甚至能识别到0.01牛的力。

大批机器人企业,广东聚木成林,借此形成了高效独特的集聚生态。目前,广东拥有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超大城市群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

乐聚机器人现场展示物流分拣等工作。

乐聚机器人现场展示物流分拣等工作。

近期频繁出圈的“机器人谷”就坐落在深圳南山区,这条狭长谷地可谓群星璀璨:越疆科技、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汇聚于此。近10所高校院所在“谷内”聚集。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沿着峡谷向外延伸布局,引领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淇元对“谷”里的便利程度深有感触:“新产品设计图纸发给供应商,当天就能把样品带回来。”

不少参展企业都和记者提起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评价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那句话:“这里是全球唯一兼具机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这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

与国际巨头距离拉近

此次展会不仅是人形机器人“新势力”的集中亮相,也汇聚了ABB、安川电机、库卡等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巨头。

曾经“泾渭分明”的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领域,此刻清晰地展现出竞争与融合的态势:人形机器人加速向工业场景渗透,而感受到挑战的工业机器人巨头们也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布局。

跨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性能稳定、控制精度高。例如,一般的机械臂在执行高精度任务,如抓取带有轻微摆动的物料并精确插入卡槽时,机械臂会通过短暂的停顿确保物料完全静止,从而实现万无一失的操作。

然而,在争分夺秒的现代化生产线上,即便是这样不易察觉的停顿,也可能成为效率瓶颈,导致后续流程阻塞。在这方面,跨国企业在细节上的打磨更为出色,耗时更短。

优必选机器人现场演示工业场景。

优必选机器人现场演示工业场景。

但中国独特的“工程师红利”催生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给机械臂加装摄像头的方式实现了精准控制,采用软件弥补硬件不足的方法,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种巧妙策略。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部署方便的优点,并通过“逆向突围”的策略,先占领低端市场,再逐步迈向高端。

虽然在一些顶尖性能指标上,我们与国际巨头尚有差距,但追赶的步伐坚定而迅速。

国际巨头规划10年使用寿命的机器人固然强大,但在许多快速变化的产线中,国产机器人5年的稳定期配合更低的成本和快速响应能力,恰恰契合了“够用、好用、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

越疆科技机器人做煲仔饭。

越疆科技机器人做煲仔饭。

放眼整个展馆,国产机器人展台异常繁忙。在日益成熟的产业链强力支撑下,国产机器人的性能正持续优化,成本优势不断扩大。

火热的景象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决定未来的机器人赛道上,我们与国际巨头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许宁宁 昌道励 葛政涵

策划:纪蓓 邢泽鑫

编辑 胡冰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