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白村儿童有了第二个家 | “乡见”百千万⑭

南方+  2025-08-13 09:44

走进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下白村,这座569年的古村落正被欢声笑语唤醒——绿意盎然的庭院里,滑梯上飞驰着小小身影;“好人议事坊”三楼的“童伴之家”内,孩子们的读书声与志愿者的笑语交织。

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儿童关爱服务深度融合,下白村以“美丽庭院+儿童友好”破题,让古老的村庄成为托举幸福童年的温暖摇篮。“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幸福感满满。”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这场乡村焕新的内核。

志愿者变“童伴妈妈”

陪伴乡村孩子幸福童年

恰逢暑假,“童伴妈妈”正带着孩子们围坐一圈,清脆的笑声从“好人议事坊”三楼飘出。这个45平方米的“童伴之家”,已成为下白村儿童放学后、假期的好去处。

村中退休教师和返乡大学生主动扛起责任,排好轮值表,无偿担起辅导与照看之责。另一边,村党支部书记带头,“两委”干部与志愿者携手,为村中儿童建立详实档案,摸清每个孩子的脾性与需求。志愿者则化身“童伴妈妈”,既辅导功课,又以温情驱散孤独。

“有了‘童伴之家’,可以实现孩子开心在家学习生活,父母安心在外务工。”安塘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按有计划、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等“六有”标准,“童伴之家”正以制度化与长效化守护留守儿童。

凝聚全村爱心

方寸地蝶变儿童友好庭院

下白村的“美丽庭院”,远不止姹紫嫣红这般简单。村民携手孩童,以“大手拉小手”的热情投入改造,将寻常院落点化为梦幻乐园。绿荫掩映下,秋千轻荡、滑梯蜿蜒;防滑地毯贴心铺设,安全标语处处可见。

“我们想让孩子们在自家门口就拥有高品质童年。”下白村妇女主任的愿景,在这些小天地中落地生根。庭院不仅是游乐场,更是文化与安全的生动课堂:围栏上,植树护绿、孝亲敬老的卡通画传播正确价值观;树荫下,街道妇联与村委会联办防溺水、防山火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自护。

这场“美丽庭院+”行动,凝聚起全村的爱心——妇女们组成巾帼志愿队,改造庭院、清洁环境,定期组织亲子植树、垃圾分类活动;爱心妈妈与妇联执委们尤其挂心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为他们送上书本文具,也传递暖意。

如今,小小庭院以童趣为纽带,链起了乡村生态美、人文美与儿童友好的共生图景。

从田间到赛场

守护童心的创新探索

在下白村,儿童友好不仅是设施与陪伴,更是理念的深耕。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成为创造的主角,而村中正在孕育的“儿童友好餐厅”——“下小馆”正是如此。

“下小馆”并非传统食肆,而是一个邀请孩子共建的奇妙空间。主理人古纪莹介绍,“计划盘活土地开展农耕研学,未来这里将更像课堂,让孩子懂得食物从何而来”。如今,孩子绘制的墙画装点“下小馆”的墙面,以稚嫩想法彰显童真童趣。

体育场上同样童声鼎沸。年初,一场“少儿村BA”点燃全村热情。赛事针对儿童特性精细调整:年龄按2岁分阶、篮架高度有所降低、场地尺寸专门划定。

赛场上,6岁、8岁、10岁三组小球员分批开展激战,近200名观众喝彩连连。“看小孩打球比看大人打球还有意思!”观众感慨的背后,体现了古纪莹的理念:“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共同努力。而一场球赛的欢乐,或许胜过十节兴趣班。”

夕阳下,下白村的“美丽庭院”镀上金边,篮球场上的欢呼仍未散去,“童伴之家”的灯光温暖亮起。从填补照护空白的“童伴之家”,到承载欢声笑语的焕新庭院,再到鼓励儿童表达的共创空间,下白村以“美丽庭院+儿童友好”真正守护乡村儿童的幸福童年。

特写

果香中的诗意课堂

阳光炙烤着下白村荔枝公园,近30名孩子的小脸沁出汗珠,眼神却亮晶晶地追随着研学教师刘小杏。在这个名为“果香安塘·活力白村·猪圈咖啡”的水果文化系列活动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研学正在累累果实间展开。

“当时龙眼挂满枝头,各色水果琳琅满目,”刘小杏回忆选择诗歌作为研学载体的初衷,“诗歌跨越年龄,当地的丰收景象与韶关翁源‘小诗人’的创意给了我灵感。”

活动中,刘小杏引导孩子们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沉浸式感受家乡果实的饱满与甜美,并在荔枝公园的观景台上眺望新旧交融的村落风景。一名三年级女孩仰头凝视虬结的龙眼枝,脱口而出的“树枝弯弯曲曲,就像我们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给刘小杏留下深刻印象,“孩子的童言稚语,常常深藏大道理,让我也有所感悟”。

这场夏日聚会也映照出下白村独特的底色。刘小杏对村庄“民风淳朴,儿童友好”的特质印象深刻——村中“下小馆”是儿童友好餐厅,连“下小薯”糖水铺开业时,工作人员也会特意组织孩子们围坐分享甜蜜,以温情默默滋养着小小村民的心灵。

尽管诗歌研学活动的筹备略显仓促,但孩子们迸发的鲜活思维令刘小杏惊喜。“一个孩子的妙想常能激发一片涟漪,”她感慨道,“这不仅锻炼了胆量,更让思考在互动中自然生长。”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雀跃的语言是最好的反馈:“虽然很热,但是很开心很有趣!”“希望下次再来,再吃水果。”

南方+记者 陈玮琪

编辑 李恺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