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禧:美国归来,玩转乡村“网红”经济|百千万·新农人

作者 黄烨倩 2025-08-15 12:01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百年前,华侨先辈从台山海口埠出发,远渡重洋,只为谋得一线生机;现如今,已在大洋彼岸站稳脚跟的她毅然返乡,入驻草坪里,成为江门的“李子柒”,迎来送往,讲述着新时代新农人创业兴乡的故事。

她是美籍华人李旻禧,一名曾沿着老华侨之路、出洋打工的“80后”女孩。在美国拼搏12年后,她选择再一次扭转命运的齿轮,回到了家乡,在“网红村”草坪里开了第一家“新中式”咖啡店,当起了主理人,躬身入局建设美丽乡村,迎接四海宾客,带旺乡村文旅。

加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大潮,李旻禧步履不停,在将“祠唐”咖啡店运营得风生水起之后,又一次发起新挑战——联手合作伙伴,盘活百年华侨老建筑,建设“翘庐1922”特色民宿,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

“我们希望将‘翘庐1922’文旅项目打造成又一个‘网红打卡点’的同时,唤醒更多人对侨乡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再被岁月遗忘,也让华侨古村重新焕发新光彩。”李旻禧说。

从美国归来,李旻禧玩转“网红”经济,当起了乡村咖啡“主理人”,带旺乡村文旅产业。

从美国归来,李旻禧玩转“网红”经济,当起了乡村咖啡“主理人”,带旺乡村文旅产业。

美国归来,“网红村”里建起咖啡屋

“网红村”草坪里坐落于台山水步镇,这个以“黄鳝饭”“炉底糍”吸引着八方游客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商旅旺镇、乡村美镇”等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网红打卡地”的名声渐起。

2019年,李旻禧在草坪里文旅发展项目发起人林志成的邀请下,回到了这里,开启了她返乡创业的第一步。彼时,她刚从美国归来不久,怀揣着“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店”的梦想。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就与咖啡结下了缘分,在每日的称豆、磨豆、冲泡工作中,渐渐爱上了那股特别的馥郁醇香,也耳濡目染了咖啡店的经营之道。”李旻禧说,“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能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亲手给顾客制作咖啡,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但是当时只能把这一梦想埋藏在心底。”

在草坪里的祠唐咖啡屋里,李旻禧实现了“拥有一家咖啡店”的梦想。

在草坪里的祠唐咖啡屋里,李旻禧实现了“拥有一家咖啡店”的梦想。

因为爱情,在异国他乡奋斗了十多年的她回到了祖国,又因着一个咖啡梦,她回到了家乡台山。相较于乡音绕耳的唐人街,她说,还是更喜欢草坪里那份邻里相亲的脉脉温情。

由破旧柴房改建而成的“祠唐”咖啡屋里,李旻禧精心布置:前店摆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三五成群的游客不时前来光顾;后店打造成为“新中式”咖啡屋,斑驳的青砖旧墙与美式风格的桌椅相得益彰,碰撞出中西合璧的别致之美。缕缕咖啡香中,慕名而来的游客、海外归来的游子,都在这里寻到了心灵的慰藉,乡愁的港湾。

祠唐咖啡屋不仅成为了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更是海外游子返乡探亲的心灵慰藉。

祠唐咖啡屋不仅成为了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更是海外游子返乡探亲的心灵慰藉。

今个暑假,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伴随着江门文旅的快速发展,现今的草坪里不仅成为了“全国旅游重点乡村”,更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知名的文旅IP,而李旻禧和她的祠唐咖啡屋也被越来越多的客人所认识。“当初选择回到草坪里工作这个决定是对的,我不仅实现了创业梦,从事了热爱的事业,也能一砖一瓦地参与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文旅发展出点力。”她说。

工作之余,这位江门的“李子柒”还会停下脚步,用镜头记录草坪里的美丽风景,用乡音向海外朋友讲身边的故事、家乡的发展,以及那些温暖的邻里乡情。

“我要用乡村文旅的新形式,让每栋华侨老屋讲述新故事。”她说。

步履不停,“唤醒”百年华侨古建筑

祠唐咖啡屋的成功运营让李旻禧积攒了信心。2023年,“大桥经济”东风吹来,她与合伙人林志成联手接下“翘庐1922”文旅项目——将一幢建于1922年的华侨古建筑修复、活化,建成集民宿、餐饮、艺术空间、研学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

翘庐位于台山市台城街道泡步村,由台山籍旅缅甸华侨、建筑设计师朱锦翘精心打造,空中俯瞰时犹如一枚勋章,以纪念陈宜禧建设铁路的壮举。因其独特的设计和东南亚风情,翘庐曾经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家后人相继离乡,翘庐逐渐荒废,甚至一度面临倒塌的风险。

历时两年,李旻禧与林志成坚持“修旧如旧”,力求让这座古建筑重现往昔风采。损坏的梁柱被换下,腐烂的木窗得到了修复,开裂渗水的墙面被抚平,法式的小花砖、明亮的窗户全部保留,翘庐得以重生,“从修复每一处破损的砖瓦,到还原每一处精美的雕花,我们力求让这座古建筑重现往昔风采”。

修旧如旧,李旻禧团队让“翘庐1922”文旅项目成为高品质、多业态的民宿和侨居复活典范。

修旧如旧,李旻禧团队让“翘庐1922”文旅项目成为高品质、多业态的民宿和侨居复活典范。

2024年10月,焕然一新的翘庐重新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广大游客心中又一个人生不能错过的“宝藏地”。因着它的修复,散落世界各地的朱家后人的心也再次回归。“此心归处是吾乡,幸好有你们,我们在中国也有家了。”一名朱氏家族的老人抚摸着墙上的老照片,拉着李旻禧的手,眼含热泪。

在李旻禧团队的规划蓝图里,这里不仅是一个“网红”民宿,更将会成为供应侨乡家宴的美食驿站、提供古建筑修复体验的研学工坊、发起艺术家驻留计划的艺术空间以及提供文创团建服务的多功能空间,打造高品质、多业态的民宿和侨居复活典范,“整个项目落地以后,预计毛利润可达300万元,后期联合高校师生打造的云翠竹海发展整体项目,预计能为周边村民创造50到80个就业岗位。”

自去年开门迎客以来,翘庐在节假日期间多次迎来客流高峰,人气爆棚。

自去年开门迎客以来,翘庐在节假日期间多次迎来客流高峰,人气爆棚。

“它是有故事、有文化、有底蕴的一个房子,希望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古建筑的传承和保育。”关于百年侨建筑的保育和活化,林志成与李旻禧不谋而合。

据统计,台山现存10000多幢碉楼、洋楼,建筑风格多样,一砖一瓦考究精美,李旻禧希望将他们团队的运营经验带到更多的碉楼、洋楼的修复中去,让更多的志愿者投身于侨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让更多人品尝到乡村振兴的硕果。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人才的振兴。”她说。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千万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采写: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梁凌致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