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公开,南沙中心城区街景将大变样

作者 余妍玲 2025-04-24 09:23

近日,笔者获悉,目前,南沙中心城区重要通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已稳定。该项目将围绕“智慧出行”“极致便民”“国际辨识”等理念开展综合治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精致的南沙“新”街区。

南沙中心城区重要通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涉及南沙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7平方公里的主要道路和桥梁,包含环市大道、进港大道、双山大道、丰泽东路、丰泽西路、蕉西路、海滨路、金隆路、柳园路等道路和主要交叉口,总长度约24.7公里;以及凤凰一桥、蕉门河车行桥、蕉门大桥、市南路蕉门滘大桥、蕉门河人行桥等桥梁。

其中主要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道路交叉口及周边地块出入口改造、道路绿化改造、标志标牌改造、桥梁设施维修及涂装、新增交通设施等工程。

项目将“精致城区”理念落实到规划、空间、项目上,通过优化道路街角,为南沙提供独特的街区化公共产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障市民高效、秩序、安全的智慧出行,提升便民及辨识度,塑造城市形态、强化城市功能、培育城市内涵。

新路口:连通城园,交通孤岛变林荫花岛

过街安全岛实施精细化“微改造”

在岛头设计上提升侧石安全防撞性,增加亮色系警示端头,过街位采用具有反光警示条的止车柱,大大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岛头绿化种植高树冠乔木,保证行车视线通透的前提下,让“交通孤岛”变“林荫花岛”。交通构件融入南沙标志元素,形成具有南沙特色、国际格调的路口空间。

“小转弯”半径优化过街体验

针对大转弯路口,缩短行人过街距离,拓宽过街等待空间,提升慢行体验。同时,全面升级为全放坡路口,做好过街路口平顺设计,实现人行、骑行与轮椅的零障通行。

道路变截面,过街停车双优化

过街位置增加边界面设计,缩短过街距离。通过变截面限定路侧停车范围,有效减少违停现象。

开园见绿,缝合城园

拓宽城市公园入口,有效连接南沙城市道路与绿美公园,进一步提升道路可通达度,让市民不知不觉走进蕉门公园。

新街角:打开街角入口,过马路即进街角

街角是城市活力、文化和社交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街角等城市发展中多出来的“边角料”,可以释放更多空间供市民共享使用,对“新街角”的打造将以见缝插针的巧思,充分利用公园、商业、地铁、生活周边的道路节点、街角空地、零星地块展开治理,将城市中的众多小角落打造成闹中有静、自然美观的共享场所,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打开公园街角,还绿于民

双山大道、金隆路等路段部分街角现状植被杂乱,空间闭塞,可进入性差。综合治理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对街角公园进行特色化提升改造,移除低矮灌木围挡,形成开阔空间,打造滨水口袋公园标志性入口节点,让公园美景融入城市,形成空间一体和功能完备的新公园街角。

打开地铁街角,形成高效集散空间

部分地铁出入口虽保留绿地,但绿地利用率低,集散空间狭窄,通过综合治理,优化绿地布局,把绿化边界变座椅,低效绿地将经过优化重新改造后开放形成林荫集散空间。

打开商业街角,释放人行空间

商业街角拥堵闭塞,非机动车停放缺乏秩序。项目将利用路侧绿化带,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释放人行空间,营造舒适步行的商业氛围。

打开生活街角,为民所用

项目对接开放的城市生活需求,结合街头绿地侧石及退缩空间优化休闲座椅布设,使慢行系统拥有更多可停留与交流的空间。对于幼儿园入口周边场地闭塞等情况,将融入居民的功能需求,增加等候休憩、安全护栏、楼梯扶手等设施,并补充绿植为家长和儿童的休憩和活动提供遮荫,让边角空间兼具高效、美观与人性化的特点,形成生活便捷的一体化空间。

新秩序:舒适慢行、畅通骑行、高效车行

项目将综合安全、秩序、效率三要素,重新整合空间,畅通慢行空间,贯通骑行路径,优化车行流线,提升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体验,规范出行秩序。

舒适慢行,优化非机动车停车管理,提升慢行体验

现状部分路段人非混行,非机动车停车阻碍行人进入建筑前空间。项目对非机动车停车区进行外置,优化非机动车管理,并采取“人非分流”措施。

畅通骑行,贯通非机动车道,优化道路断面

现状小路口空间密集,非机动车道连续性差,影响骑行体验。方案对部分路口进行抬升设计,保持路口空间平整,实现零障骑行。

项目采用两类道路断面设计,适应现状道路情况。一是采用“机非共面”设计,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平面行驶,通过标线或栏杆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隔离,取消人行道护栏,形成连贯的人行流线空间,有效解决人非混行问题。二是采用“人非共面”设计,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同一平面,并通过不同颜色的路面结构明确划分各自的区域,既能提升行人慢行体验,又能通畅非机动车通行。

高效车行秩序:优化重要路口空间,更新智慧交通设施

对进港大道、蕉西路两处节点优化交叉口渠化岛,去掉中间渠化岛,或压缩渠化岛宽度,拓展车道提升车行效率;双山大道沿线部分路口取消渠化岛,优化为小转弯半径路口,减少人行过街时间,提高车行效率。

此外,项目将沿主要道路节点采取新增港湾式停车位、可变车道、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牌、非机动车AI劝导系统等智慧治理措施。

新界面:商场界面、底商界面、公园界面

优化商场界面,提升营商环境

对主要商圈外侧界面进行绿化清杂,保证商业界面通透可视。优化路侧界面色彩,统一低饱和色调,提升商业品质。划分慢行路权,释放人行空间。

提升底商界面,延伸社区活力

无功能的高差边界改造为休闲设施带,融合了树下座椅、吧台、无障碍等功能,让商业和社区活力从底商向城市道路延伸。

打开公园界面,激活低效空间

原有街角公园界面闭塞,绿化灌木阻隔多。项目对公园界面进行优化提升,将低效封闭空间改造为城园一体的高品质公园。

此外,在基础设施的装饰设计上也进行优化提升,利用银灰色为主色调,打造简约高级感。采用通透式止车围栏有效实现人、非分离,使外观更加简约整齐,避免堆积杂乱感;街边树池角增加定制压块,彰显南沙特色。

中心城区提升工程首批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建设中心将以点带面,加强中心区与核心区的综合治理,推进精细化施工,让道路更平整,各功能区界面更简洁,街区整体更精致,市民出行更顺畅,宜居宜业生活更舒心。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 梁倬贤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