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行艺术墟:蝶变背后的六条经验

作者 林洛峰 2024-10-01 00:23

9月30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艺术墟”,南海区“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带领南海区、镇街和村居领导干部共同走进罗行墟,观摩交流“罗行艺术墟”蝶变经验,引发现场热烈交流。

顾耀辉用“国际化”“接地气”“获得感”“参与度”“可塑性”“可持续性”六个关键词总结概括罗行墟蝶变成为“罗行艺术墟”的有关经验做法,并希望各有关单位和村居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做法,为南海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探路人文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撑。

9月30日,南海区“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   通讯员供图

9月30日,南海区“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   通讯员供图

多方合力共创

罗行墟向艺术墟蝶变

当日下午,顾耀辉等区领导率南海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各专班牵头单位、南海区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南海七个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以有关部门负责人,典型村和新培育典型村的党组织书记等一行深入罗行墟,了解罗行艺术墟和“墟游记”活动情况。

现场会上,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首先介绍了罗行墟蝶变成为“罗行艺术墟”的经验做法。

罗行墟因水而兴,因为竹编而盛,拥有300多年历史,此后罗行墟更发展为广东的三大墟市之一。随着“马路经济”的兴起,“水边墟市”盛景不再。早在几年前,丹灶就对罗行墟进行了硬件修缮和环境提升,推动罗行竹编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竹编文化节。但这距离罗行墟真正的焕新活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听取村民意见,跟艺术家反复讨论,从镇到社区逐渐形成共识,认为只有赋予罗行墟内容,提升其造血功能,将闲置资产改造为可持续、可运营、可收益、可交互的发展资源,百年老墟才能重新焕发新机。

同时,过去两年丹灶深入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带来了真切可感的文化力量,包括最早落地的艺术家向阳,当代舞艺术家彭宇,古陶瓷学者胡次英已经成为了丹灶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地方,这更加坚定了丹灶通过艺术介入焕发罗行活力的信心。

丹灶镇与罗行社区合力在罗行墟梳理整合了废旧、闲置房屋,以向阳为首的艺术家以其个人影响力不断扩大罗行“朋友圈”,邀请众多国内外艺术家来到罗行,此次“墟游记”汇聚了20位国内外顶尖艺术家、14组音乐人、3组戏剧人,这样的规格在丹灶创下历史之最。艺术家、游客、商业的到来,让沉寂的房屋、街道、堤围变成了剧场、戏院、舞台、商业体,有了继续存在、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保住了历史文化的沉淀。

何敏仪总结认为,“罗行艺术墟”的打造呈现持续发力、在地创作和交汇美好三大特点。其中,持续发力体现为艺术墟要久久为功进行下去。“墟游记”结束后,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留下来常驻罗行墟,不间断地开展艺术创作,并每年举办艺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罗行墟内容和流量的可持续性。

在地创作,体现为艺术家真正深入社区,广泛收集罗行旧墟老物件、老图片,结合罗行竹编技艺,让艺术作品从罗行本地“长”出来,在罗行墟留下了几百处作品,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在逐步加深。

交汇美好,也是本次“墟游记”的主题,体现为各方面水到渠成地交汇。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由“看客”变成“主角”,超过1200人次自发参与共创“罗行艺术墟”;其次,持续的内容导入和艺术赋能为罗行墟带来了人气和流量,吸引了投资者和青年人返乡创业;此外,丹灶积极推动罗行艺术墟与各群体、各领域产生“深度连接”。

9月30日晚,“墟游记2024”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拉开帷幕。   通讯员供图

9月30日晚,“墟游记2024”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拉开帷幕。   通讯员供图

兄弟村居点赞

“罗行艺术墟”引发热烈交流

通过现场参观走访,并且系统听取“罗行艺术墟”的营造经验做法后,顾耀辉现场点名丹灶罗行、桂城叠北和九江烟南、璜矶四个社区的党组织书记上台分享交流,现场检验观摩学习成果。

“今天我想说三个感想。”罗行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说,首先要感谢南海区、丹灶两级党委政府对罗行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为罗行创造机会,打好基础,承接好“罗行艺术墟”这项工作;第二个是感动,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来到罗行,努力工作,感动了罗行居民,大家积极配合支持,这个互动过程同样令人感动;第三个是收获,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把罗行墟变成一个露天的美术馆,让罗行的旧物重新焕发活力,旧美变新美,展现无限可能,居民群众在这个乡创过程中收获良多。

“看到罗行墟搞得有声有色,有那么多艺术家来到这里发挥所长,用艺术再现罗行今昔景象,我内心特别受到触动。”叠北社区党委书记庞朝汉说,罗行有罗行墟,叠北有叠滘墟,罗行墟的活化经验,促使他进一步思考要借力“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努力把产业+文化打响,尤其在打好文化牌方面,将探索成立村办公司,常态化举办龙船漂移等赛事,并谋划发展“网红经济”。

9月30日晚,随着“墟游记2024”拉开帷幕,各项展览演出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通讯员供图

9月30日晚,随着“墟游记2024”拉开帷幕,各项展览演出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看。通讯员供图

当日,烟南社区党委书记吴国宏走进罗行墟,并在墟里前后走了两个多小时,真切感受到文化艺术对罗行墟的强大激活与赋能作用。他表示,第二期南海大地艺术节团队已经进驻烟南社区一个多月,借鉴学习罗行墟的经验做法,烟南社区将积极配合大地艺术节团队进行在地艺术创作,盘活社区物业,激活龙舟等传统文化。

与烟南社区毗邻的璜矶社区,同样有第二期南海大地艺术节的重要点位,目前已有两个作品面世。璜矶社区党委书记潘锦辉说,在罗行墟看到的展品,让他对艺术的在地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希望璜矶能像罗行一样,借助现代艺术表达,将龙舟文化和酒文化更好地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探路“艺术+”

让更多艺术家落户南海

“听完四位社区党委书记的发言,感觉他们对艺术至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很到位,也很接地气,同时决心很大。”顾耀辉说,区、镇、村三级领导干部集聚本次现场会,大家只要认识到位,并且有工作决心,那么无论是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还是践行人文经济就一定能干好。

“今天是我近半年第四次来到罗行,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触,对于罗行的成果,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顾耀辉说,第一个是“国际化”。近年一些网红古村、古镇都不约而同地走向国际化,此次“罗行艺术墟”汇聚来自8个国家20位艺术家的艺术展览和作品,同样彰显国际化。

第二个是“接地气”。艺术家进驻罗行后,普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收集罗行的老物件,采用罗行传统竹编,体现了艺术的在地性,让村民老百姓对艺术作品感到熟悉和亲切。

第三个是“参与度”。罗行当地居民有1000多人次参与共创“罗行艺术墟”,艺术家与本地居民互相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引入南海大地艺术节,还是探索人文经济,顾耀辉始终强调参与度。“如果通过一个文化艺术活动能达到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的效果,我觉得这就说明这条路子是对的。”他说。

第四个是“获得感”。顾耀辉说,当他走入罗行墟,与当地老百姓交流时发现,因为“罗行艺术墟”的到来,他们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第五个是“可塑性”。顾耀辉表示,“罗行艺术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对于罗行,对于丹灶也好,甚至对于南海很多地方,都可以按照类似的思路进行创作,因为南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每条村的名字后面都有很多故事和文化元素可以挖掘,只有把当地的文化挖掘透彻,再照着以上的路子走,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个是“可持续性”。顾耀辉强调,通过“艺术+产业”“艺术+社区”“艺术+商业”“艺术+村民”“艺术+企业”等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南海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探路人文经济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南海的乡村和人文经济一定会未来可期。

“大家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把工作室落到罗行墟,所以这是一个长期行为。”顾耀辉表示,接下来,南海大地艺术节同样会吸引全世界100多位艺术家到来,他希望大家抓住机会,主动对接资源,促使更多艺术家能够落户南海,为南海未来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黄文菲 谭绮君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