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古村融旧故,踏风前行谱新篇
——广东建工控股全力推进汕尾市水踏村风貌提升 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项目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建工控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充分发挥作为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承担者和主力军作用,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程指挥下,广东建工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育民亲自牵头挂帅、靠前部署、密切对接,积极推动汕尾市水踏村风貌提升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助力汕尾市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百千万工程”典型项目、样板项目,研究探索和归纳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广东农村房屋风貌提升的工艺、技术和成本控制的最优方案,助推我省实施“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水踏村风貌提升典型示范项目航拍图
传承:红色铸魂 众志成城
水踏村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东部,是典型的“空心村”。改造前,村里基础设施陈旧不堪,危房46栋,破损房屋227栋,村道凌乱,水塘恶臭。港口村自卫军部旧址、梁厝村农会馆旧址遗存在杂草丛生的角落里,沉寂着翁徐氏等19位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尘封多年、少有人知,红色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2024年6月15日,在省委“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的重大号召和省领导的统筹指导下,广东建工控股与汕尾市政府实地踏勘、深入调研,详细了解了水踏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认识到水踏村在红色文化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巨大潜力,最终选定其为乡村风貌提升的典型示范项目,决心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水踏村风水塘周边环境提升
劲风吹,战鼓擂。“百千万工程”是我省重点民生工程,水踏村风貌提升迫在眉睫。广东建工控股坚持“党员攻坚,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的原则,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迅速组织总部牵头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30多名精干力量组成项目攻坚团队,先后召开10次专项会议、6次协调会进行调度,紧锣密鼓组织实施,围绕“六个一”(一个美丽乡村入口通道、一条美丽示范街、一片房屋外立面示范样板、一片生态水塘、一个绿色生态小公园、一个农村屋顶光伏示范点)展开提升改造。从选址、定方案到进场施工,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创出水踏村风貌提升项目开局“加速度”。
急行军,旧貌改。在接受任务指令后,项目团队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实地调研,梳理改造提升项目清单,逐项标图记号,明确时间表、任务节点要求,绘制“作战图”,研究项目攻坚作战方案,将纳入改造282栋房屋和公共设施范围标图记号进行分解,将任务分解到15个作战小团队(班组)进行作战,按照“一日一汇报”的要求,项目部统一下发工作指令,对工作实行日调度、周小结、月总结,形成施工图册、设计图册20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改造工艺方案,高效、有序组织项目实施,顶着炎炎烈日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作业。短短4个月时间,金色稻浪起,千山高复低。水踏村迎来了丰收季节,也迎来了工程的验收环节,晒得黝黑的驻场经理杜彦东咧开了一嘴白牙,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水踏村终于旧貌换新颜!
人心齐,山可移。党和群众心连心,政企民同使劲。项目实施期间,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海丰县与梅陇镇成立专班对接,广东建工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育民等集团领导先后7次带队到项目现场督导检查,以“党建+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属广建设计成立了第二建筑设计院党支部党员突击队,广东基础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广东建工监理划分了党员责任区,与水踏村党总支40名党员一起,群策群力,共同攻坚。截至今年10月底,共拆除破旧房屋46间,完成房屋外立面提升228栋,屋面平改坡21间,彩绘房屋外立面13处,更换破损门窗纱网150个,改造提升村内公交站1个、风水塘3个、旧榕树树池6个,建设安装村标5个,建设绿化小公园4个、凉亭1个,种植细叶紫薇、黄花风铃木、桂花树、火山榕等328棵,完成绿化种植清表面积约20000平方米,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创新:设计赋能 重塑美好
水踏村风貌提升项目采取设计牵头的EPC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投资约1550万元,依托水踏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乡村休闲度假为主题,融合红色文化、历史建筑、龙舟、农业及金银饰品产业等文化内涵,探索打造具有浓郁原乡特质和乡村文化休闲产业特色的岭南精品名村,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新建水踏村公交站
微改造,大提升。好峰随处改,美景皆入怀。水踏村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经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原有的房屋大多老旧,外立面破败不堪。广东建工控股秉持“精细入微,惠及民生”的理念,以匠心独运的“绣花”功夫,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实施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改造措施,按照梅陇镇历史建筑群“曾世合古民居”典型的梳式布局,将改造房屋立面比例按坡屋顶、墙身主体和基座划分为水平方向的三个层次,通过手绘彩色涂鸦对立面进行艺术化处理,并将山墙以形状不同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造成“五星陂”,屋檐轻薄,屋脊常以龙舟、花草为原型而设计成卷曲起翘的灵动造型,促进乡村环境美化与居民生活品质的双提升,为水踏村民营造了一个充满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美好家园。
巧创意,聚民心。鲁班艺描古韵,党建红照新村。水踏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602户、2681人,常住人口只有约200人,且居住分散。合并后的村名取自于咸淡沓至(咸水头、淡水尾),但村民的认可度并不高。项目设计总监陈绮菁以女性的巧思,尊重当地风俗,结合传统民居坡屋顶元素和梅陇镇金银首饰几何原型,利用乡土材料青石板,专门设计了新的村标,与村委、村民多次协调,沿主干道和自然村分别新增了5个特色村标,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导视标识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是个大斜坡,楼梯很窄,出入不便,党员群众都不愿去。项目团队拆了原有的石头坡道,铺设了石材地面,加装了党建宣传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万百姓家,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支持度,形成了良好的党群和政民关系。村民们对改造均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变化太大了,农村新风貌,建设得特别好,环境、卫生有明显改善,后生仔都愿回来了,很开心。”
控成本,创标杆。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的同时,项目还要兼顾后期的管护维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村屋立面风貌提升总结出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是本项目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广东建工控股在设计初期就着手研究符合我省农村实际的农房风貌提升最优方案,力求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好效果、塑造最美风貌、呈现全域美景。在村落的空间节点打造及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上,采用了相对较高的标准,确保风貌改造的效果;在房屋外立面整饰上,建立测量和图形数据库,通过各种施工模式的尝试、对比、分析、总结,提炼出一套符合广东实际、可推广可复制的房屋风貌提升工艺技术和成本控制方案,在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为进一步开展全省“百千万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试验数据,也为我省其他地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
奋进:筑巢引凤 未来可期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水踏村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X127县道穿境而过,耕地面积约20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凉薯、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农业收入是重要经济来源。水踏村风貌提升了,环境好了,但还缺特色产业。项目初定时,广东建工控股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但要把巢筑好,还要引来凤,把村民的经济收入提上去。
原生态,水乡情。静水流深,古村韵长。水踏村由屿岭溪围绕,属于大液河水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质,孕育了具有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保留了舞长龙、擎醒狮、龙舟赛等民俗活动。项目团队选准改造定位,做到设计先行,依托水踏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红魂耀水踏、稻香绕水田、古筑映水乡、绿意盈水岸”四个主题,融合红色文化、历史建筑、龙舟、农业及金银饰品产业等文化内涵,探索打造具有浓郁原乡特质和乡村文化休闲产业特色的岭南精品名村,努力构筑一条“游梦踏水间”乡村文化精品旅游路线,为后续文旅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授人渔,创收入。育匠就业,兴村致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广东建工控股致力于培育“乡村建设工匠”,优先选用当地劳务班组,带动村民学习掌握建筑技能,带动解决群众务工就业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同时,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优势,在村落屋顶布置了平面光伏板+琉璃瓦柔性光伏面板,打造了建筑光伏和谐共生、美观实用的新形象,为屋面遮阳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25年运营期累计减少碳排放约268吨,光伏规模16千瓦,预计年均发电量1.88万千瓦时,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收入约1万元。
凤归巢,谋幸福。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油粘米和莲藕是水踏村的农特产,金银首饰制品也是当地祖传的手艺,但一直苦于“酒香巷子深”,条件不便和信息闭塞,让这些产品一直难以形成产业效益。随着风貌提升项目的实施落地,水踏村建起了共富电商工坊,既吸引乡贤回村投资,又倡导考出去的年轻大学生回乡创业。目前已经有5名大学生开启了电商运营服务,为村民们代售代购,将村民们需要出售的农特产品、金银首饰制品进行拍照,把数量、价格、质量等相关信息陈列在网上货架,并实时跟踪订单和发货;对村民们需要的用品,也可以通过工坊挑选并代购,打通了水踏村和外界的网络通道,村民们眼中的光更亮了,走路的劲头更足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行到东溪看水时,恰临水踏发新词。水踏村风貌提升典型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广东省属国企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广东建工控股走出了一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策略,释放生态潜力,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多重转化的路子。在“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踏风前行,参与到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这一伟大事业中来,让春风入树绿、村村皆振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