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常见到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露出海面的很小部分,更大部分是隐藏在水下。深圳AI企业也是如此。
2月11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之走进深圳人工智能企业”采访活动,走访睿思芯科、云豹智能、元象科技3家深圳科技企业,30余名媒体记者聚焦芯片与AI前沿技术深入调研采访。
岁末年初的DeepSeek风暴,给深圳AI产业链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带来振奋,使其更加坚定发展高水平科技产业的信心。深圳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深入。此次三家受访企业首次被多家传统媒体聚焦,算是首次“浮出水面”,可以管窥深圳AI产业链的庞大完善体系的冰山一角。
睿思芯科:7年成为本土芯片“小巨人”
此次拜访企业中,睿思芯科是国产RISC-V芯片开发龙头,云豹智能是国内DPU(即数据处理器)芯片领域唯一独角兽,元象科技则是AI+3D技术领先服务商。
在万象勃发的创新热土前海,睿思芯科总部有深港融合之便利。公司2018年成立,创始团队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ISC-V原创项目组,以RISC-V原创技术为核心基础,已研发出多款高能效、高算力的处理器产品,并与世界500强中的多家芯片核心头部厂商合作落地,为其提供IP授权和SoC定制化开发合作,很快崛起为本地芯片产业的“链主”之一。
图1:睿思芯科谭章熹。摄影/记者李荣华
图1:睿思芯科谭章熹。摄影/记者李荣华
RISC-V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免费、开放的指令集架构。此前,芯片指令集呈现出X86和Arm架构的双寡头格局,而在过去几年,RISC-V凭借开源、精简、模块化的优势快速崛起。RISC-V的开源模式能够大幅降低芯片设计的周期和成本。RISC-V的发展,可以让小公司和初创企业更容易获得芯片设计,把它们从昂贵的授权费中解放出来。该公司于2024年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开源生态建设和技术推广,助力深圳成为全球RISC-V生态的重要节点。
睿思芯科创始人兼CEO谭章熹博士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ISC-V原创项目组核心成员,师从图灵奖得主、RISC-V创始人David Patterson教授,并全程参与了RISC-V指令集标准的研发验证以及推广工作。
“我们除夕吃完年夜饭,就赶来加班,攻关最新一款芯片产品。”谭章熹称。据悉,公司积极参与深圳的产学研合作,与本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新一代半导体人才,助力深圳打造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云豹智能:DPU独角兽为国产网络提速
云豹智能则在距离睿思芯科4公里之外的一栋大厦里。
DPU(数据处理单元)是一种专门用于数据处理和加速的处理器,是业界公认的未来三大算力基础芯片之一,主要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和网络设备中。
目前,英伟达等龙头已在深度布局,云豹智能作为国内龙头,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低成本、高能效算力需求,正在为下一代数据中心DPU芯片及周边产品加紧研发。
图2:云豹智能萧启阳。摄影/记者李荣华
图2:云豹智能萧启阳。摄影/记者李荣华
RISC-V就像是一个开放的“设计蓝图”,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这个蓝图来制造自己的处理器,从小型的嵌入式设备到大型的计算机都能用得上。而DPU可以看作是一个专门的“工具”。特别是在需要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场合,比如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它帮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云豹智能创始人&CEO萧启阳介绍,云豹的高性能DPU芯片速率高达400Gbps,是目前国内最高性能的DPU芯片,达国际顶尖水平。目前公司已与云服务商、运营商及行业的头部客户量产,包括中国移动、腾讯。云豹与中国移动合作,除了推出磐石DPU产品,用于云业务,还发布了全球首颗支持全调度以太网(GSE)标准的芯片。此外,云豹DPU也已经在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成功商用。
元象科技:探索大模型国产开源新高度
在看完两家AI淘金潮中卖“铲子”的企业后,采访团又造访了另一家“淘金”企业。
只是驱车10公里,就来到上市公司密度最高的片区南山科技园。元象科技正在这里攻关3D、AI大模型等前沿项目。
这家公司创始人姚星是前腾讯副总裁和腾讯AILab创始人、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核心团队曾在腾讯推出过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绝艺”。
在AI领域,元象大模型是广东最早获得国家备案的大模型之一。2024年,该公司相继开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参数MoE开源模型(2550亿)与世界最长上下文长度(256K)在内的一系列高性能大模型,将国产开源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
DeepSeek的MoE开源模型(Mixture-of-Expert,专家混合)引发海内外AI圈广泛关注。而元象MoE模型也有亮点,其围绕效率和效果进行了MoE架构与4D拓扑设计、专家路由与预丢弃策略、数据动态切换等技术优化。通过设计与优化,元象MoE模型与其Dense模型XVERSE-65B-2相比,训练时间减少30%、推理性能提升100%,模型效果更佳,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图3:游客正在体验元象VR大空间。受访者供图
图3:游客正在体验元象VR大空间。受访者供图
而在AI应用方面,元象的AI智能体主要在游戏、陪伴、社交等领域。元象科技推出的互动网文与角色扮演应用Saylo APP在海外应用榜上名列前茅。在3D领域,元象科技自主研发了行业引领性的“端云协同”3D互动技术方案,推出VR大空间品牌,获得良好的落地商用效果。
【延伸阅读】
现状:政府不断深化应用牵引,以AI赋能千行百业
短短几公里,从三家龙头初创企业,就勾勒出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所覆盖的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而从走访的3家深圳企业来看,都是AI芯片或大模型这些AI产业链创新链核心竞争领域的弄潮儿或先锋者,且善于开辟新的前沿技术路径或模式,并做出了一定引领性探索成果。
近年来,加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从政策的精准扶持到资源的高效整合,全方位为产业腾飞助力。2022年9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2024年初,人工智能升格为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独立集群;2024年10月,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首次公开亮相。
图4:深圳AI产业链思维导图。制图/记者李荣华
截至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产业链覆盖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
2025年新年伊始,深圳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等举措。今年1月,深圳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每年投入最高3亿元,聚焦人工智能的数学原理、基础架构、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和相关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深圳市拥有AI相关企业数量约22.6万家,仅次于北京市,排名各城市第二,占全国的14%以上。
截至目前,深圳发布四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近200个应用场景,逐步构建起覆盖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城市运行、重点行业赋能的全场景建设体系。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应用牵引,帮助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找到更好的场景落地。
声音:升级深圳科创生态闭环,吸引留住更多人才
随着DeepSeek异军突起,中国科技企业开发的低成本、高性能、开源式大模型成为焦点。而本次拜访的三家深圳AI产业链企业,均在不同领域奉行开源理念,且多采用低成本投入,取得领先行业的成果。
芯片科技行业,技术、资金、政策都非常重要,对于这些知识密度高的初创公司而言,生态显得最为重要。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告诉南方+记者,深圳已形成了基于教育、资金、技术、人才、用户等闭环的科创生态,可以坚持现有模式做得更好,形成完整闭环。对于初创芯片设计公司,需要思考如何进入大厂或消费电子类公司,打造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因此必须聚焦更为市场化、细分化的领域。对于政府政策端,他表示,深圳曾经在以前开放场景后,让一批公司成长为行业龙头,希望有更多场景让初创企业试错。
为了进军未来AI网络基础设施领域,云豹智能萧启阳选择打造通用开源类芯片。他也认为,科技的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芯片行业侧重的是工程创新,大芯片从0到量产至少要20亿。大芯片设计周期很长,设计时要预测市场3年后需要什么功能,预判哪些是旧功能、哪些是新功能。大芯片可能要支持上千种功能,一个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芯片不能量产,这需要应付高风险能力的团队。
萧启阳认为,从包括硅谷和深圳等在内的全球城市来看,芯片类创业公司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政府和投资机构的容错率要提高,“深圳最重要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算力、芯片能力受限的背景下,中国技术团队需要在算法层面有更多、更好的创新。”元象科技联合创始人肖志立介绍,深圳外部条件在国内众多城市相对优越,政策支持和人才活力不错,对于创业团队而言,保持纯粹心态、坚持达成目标非常重要。未来,元象将会积极消化并吸收DeepSeek等先进大模型的技术经验,做好自己主攻的情感温度性、创造演绎类应用新业务。
“DeepSeek-V3和DeepSeek R1模型,给了我们鼓舞,但其在一些领域的效果仍然有提升空间。”元象科技大模型负责人张玥称,对行业而言,要借鉴Deepseek在工程创新方面的经验,让自身的大模型成本降得更低。相比DeepSeek侧重语言模态,元象大模型更侧重文本、图形到3D的多模态发展,因此需要学习DeepSeek,持续发力优化大模型能力,满足应用领域的需要。
撰文/制图/摄影:南方+记者李荣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