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2亿人生活过的城市,汇聚出什么样的群众文艺?

作者 章倩倩;龚名扬 2024-10-15 17:15

10月15日,来自全国的群众文艺“天团”齐聚东莞,分享交流各地群众文艺的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

群众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精神力量。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全国群众文艺工作推进会走进改革开放先行地、近代史开篇地——东莞,既让这里成为全国群众文艺人才的交流平台,也是对东莞群众文艺发展的肯定。

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而闻名的东莞为何能迎来国家级群众文艺会议的落地?洞悉东莞的群众文艺发展,这是一次持续多年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创新发展的蝶变之旅。

人文优势:“2亿人”为群文发展提供养分

群众文艺发展的核心在人。东莞人口超“千万”,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超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过,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群众,既是东莞城市的建设者、奋斗者,也是东莞文艺的创作者、享受者。

多元文化在东莞交融创新,共创共享,东莞犹如一所流动的群众文艺大学,为前来奋斗之人提供文艺的温暖和鼓舞,进而辐射全国。

在东莞,普通人也能圆文艺梦。2008年,东莞“文化新城”建设接近尾声,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等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年,一个由4位东莞本土音乐人(陈国科、陈岸如、陈泉章、黎耀江)组成的“太阳之子”男声重唱组合成立。

成立14年来,深深扎根东莞的“太阳之子”,演唱和积累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达上百首,多次登上央视舞台,曾获“群星奖”、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歌手(组合)类金奖等国家、省市各类大奖。

“‘太阳之子’能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东莞这片沃土的滋养,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太阳之子”男声重唱组合音乐总监、著名音乐人方奕曾表示。

据悉,东莞多年来实施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扶持100多名青年艺术人才举办展览展演近100场,除太阳之子外,成功推出AU人声乐团等知名团队,以及陈思里、纪国维、谢志伟等青年人才。

在东莞,非职业团队也能挑大梁。7月,由来自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东莞石排明德醒狮团等东莞本地文艺团体的21名演职人员组成东莞市文艺代表团访问汤加王国,开展系列文化演出交流活动,促进中汤文明交流互鉴,巩固深化两国友好情谊。

访问期间,东莞市文艺代表团面向汤加王室、政府机构、青少年学生和普通民众,共举办和参与了6场文艺演出交流活动,表演了中国传统音乐、民族舞蹈、武术、魔术、醒狮等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节目以及汤加本地流行歌曲,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受到汤加各界的热烈欢迎。

今年11月,以2024湾区文采会举办为契机,东莞将推出首部非职业专业团队原创国乐剧《可园·可源》,走向公众、走向市场。“在东莞,我们以实践证明了非职业文艺团队也可以达到专业的文艺水平,群众文艺因共创共享而繁荣发展。”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宁康提到。

在东莞,文艺作品以普通人为主角。2023年,原创音乐剧《东莞东》问世,剧中主角不是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而是一个普通的工厂女工,讲述了她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奋斗故事。

《东莞东》北京站。

《东莞东》北京站。

今年,《东莞东》开启全国巡演,东莞邀请曾在这里奋斗过的“2亿分之一”代表故地重游,表达诚挚的感谢。“不问出身,只讲奋斗”成为很多观众观剧后对东莞的印象。

群众文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曾经在东莞生活、工作过的2亿人,为群众文艺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也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东莞群文繁荣发展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普通人的关爱与支持。

文化优势:“最传统MIX最潮流”成群文特色

东莞既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又是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先行地,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诞生出“最传统MIX最潮流”的群众文化特色。

时间回到2022年,对标对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东莞构建起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推动建设松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等十大文化品牌,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千万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盈。

两年来,东莞持续擦亮“潮流东莞”文化品牌,立足平均年龄仅33岁的城市特点,让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艺精品聚焦年轻人需求,打造了一批优质城市文化品牌。

结合东莞地处湾区C位、人口年轻的现代都市特色,东莞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全市联动举办“小而美”“在身边”的精致音乐会790余场,线上线下6326万人次参与,以沉浸式都市文化新场景,让群众文艺活动“走新”又“暖心”,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依托“火柴盒”打下的良好基础,东莞成功举办两届火柴盒音乐节,火爆全城,音乐节已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

“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父亲节专场。

“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父亲节专场。

立足龙舟文化底蕴深厚,龙舟实力强劲的优势,打响龙舟月文化品牌。6月,“龙腾湾区·潮游东莞”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暨龙舟嘉年华在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共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城市群及世界各地的60支龙舟强队、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

粤港澳大湾龙舟邀请赛在东莞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引发全民议龙舟、看龙舟、划龙舟热潮,全网话题量近8亿,东莞龙舟成为全国“顶流”。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

今年以来,东莞市文化馆创办“最岭南”鸿福桥市集,围绕“茶”“玉”“香”等主题,吸引年轻人沉浸式感受新中式“微景观”,打造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创意消费于一体的岭南生活美学空间,擦亮“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的IP。

“鸿福桥市集将很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凝聚在一个空间里,在这里市民对非遗和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漆艺传承人、岭南古琴传承人王子寿评价道。

“最岭南”鸿福桥市集。

“最岭南”鸿福桥市集。

聚焦潮玩产业升级转型现状,东莞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并成功获评中国潮玩之都称号,叫响“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美誉。今年10月底,第十四届漫博会将再次在东莞举办,本届展会引入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企业机构,国内外1500余个知名IP和品牌将集中亮相,参与的国际企业和国际IP数量均为近年最多。

群众文艺归根结底是群众喜爱的文艺,东莞作为一座外来人口众多、年轻化的城市,正在用潮流文化抓住年轻人的心,让潮流、青春的“莞味”群众文艺突出重围。

平台优势: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除人口优势和文化优势外,东莞还立足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以扁平化思维整合资源、搭建直达基层机制平台,推动全市33个镇街、园区群众文艺百花齐放。

一是创设群众文艺矩阵。大力培育“文艺莞军”,全市设立98个重点文艺创作基地,实现镇村基层全覆盖,其中音乐舞蹈戏剧类达49个,4个获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创排基地。9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了2021—2023年全省群众文艺创作地市排名情况,东莞名列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

2024年东莞文艺村超。

2024年东莞文艺村超。

二是打造制度化赛事平台。针对选题、立项、推进、展示、评选、打磨等生产创作全链条,组织开展每年一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征集、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两年一届的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以及三年一届的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花会、少儿艺术花会,全方位对接省级群文赛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群众文艺精品培育机制。

近10年东莞累计原创群文作品2000多件,获省级奖项259个,在2021—2023年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排名中东莞居全省第三,连续三届有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

2024年东莞文艺村超。

2024年东莞文艺村超。

三是导入国家级精品资源,深化央地合作。今年9月,依托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镜头里的乡村振兴——第二届群文影像大展”首展在东莞市文化馆开幕,展览从6000余幅作品(组)作品中遴选了198件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群文影像大展已在东莞连续举办两届,征集到影像作品2.4万件,以影像见证时代巨变。

2021年,东莞市文化馆首批入选10家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依托这一国家级平台,东莞市文化馆每三年举办一届市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为全市音乐爱好者提供展示、交流和审阅的平台。并在6个镇街设立创排基地,大力推广东莞民乐团和优秀民乐作品,推动富有岭南特色的东莞民乐精品走向全国。

此外,东莞还连续举办6届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文化和旅游产品供需对接平台,累计参展企业(机构)达2690家,近2000家企业(机构)参与线上展示,成为全国三大区域文采会之一。

2023湾区文采会上粤剧表演。

2023湾区文采会上粤剧表演。

2024湾区文采会将于11月8日至10日在东莞拉开帷幕。聚焦岭南文化的挖掘、创新与传承,以“最岭南,更潮流”为主题,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光彩,以供需对接平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立体呈现湾区文化创新热潮,打造文旅行业交流盛会。

其中,将重点举办全国文化主理人大会,推出若干主理人主题特展、主理人创想会,邀请全国范围内行业大咖围绕岭南文化、新中式美学、乡村文化振兴、创意设计、大众美育等进行深入对话,共商品牌发展未来。

“最岭南”鸿福桥市集上的非遗主理人对谈。

“最岭南”鸿福桥市集上的非遗主理人对谈。

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创作优势、聚焦城市特色瞄准潮流定位、立足特殊行政架构搭建交流平台,奠定了东莞群众文化茁壮成长的基础,也让这座“国际制造名城”成为群众文化与人才繁荣发展的沃土。

东莞将持续汇聚“2亿分之一”的力量,不断扩大群众文艺发展的“朋友圈”,打造更加多元的文艺供给,群众文艺因共创共享而繁荣发展,形成独具东莞特色的新文艺现象。

策划:靳延明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