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片区30多万居民健康线,汕头龙湖这家社区中心家庭医生团队这样做

南方日报 南方+  2024-10-31 09:00

10月24日上午,汕头市龙湖区龙腾街道胜利居委里好不热闹,“白大褂”们主动上门为辖区的老年居民们体检,让老人家感到十分满意。

当天,珠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珠津社区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这里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带来了免费健康体检,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还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等。这已经是珠津社区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在今年里第103次到社区开展健康体检活动,主动下沉到基层社区,是这支团队的日常工作之一。

笔者了解到,作为汕头市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在做实家庭医生各项工作的同时,持续探索家庭医生工作新机制,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织密基层卫生服务网。

上门体检,做百姓的贴心人

珠津社区中心是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下辖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龙湖区珠池街道、新津街道、龙腾街道30余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珠津社区中心主任王景介绍,该中心承担着汕头市龙湖区将近一半人口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我们的工作关系着约10万户家庭,守好他们的健康容不得丝毫马虎”。目前,该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日常承担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以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肺结核患者等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家庭医生正在向群众宣讲健康知识。 受访者供图

家庭医生正在向群众宣讲健康知识。  受访者供图

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质效呢?珠津社区中心主动下沉基层社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建档,主动把辖区群众的健康“管”起来。据介绍,从2017年启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以来,每年该中心都组织100多次的送健康服务上门活动。从龙湖区的东海岸片区,到妈屿岛、金叶岛,再到辛厝寮、陈厝合等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从未抱怨过路途的遥远,默默地用脚步丈量职责与担当。

珠津社区中心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洪碧銮分享了到金津居委开展健康服务的一个故事。一位低保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向他询问能否上门为她长期瘫痪卧床的老伴检查,于是他和团队带上所有设备,步行来到老人居住的自建房,在了解到两位空巢老人长期没有得到健康检查后,团队细心地为他们检查,留下老人手机号码,定期回访老人情况。“老人家激动地向我们表示感谢,这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家庭医生肩负的责任。”洪碧銮说道。

随时响应,当健康的“守门员”

“签而有约”是家庭医生工作的关键一环。做好辖区群众的建档签约工作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否能持续地管好群众健康,对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响应,考验着每一份签约的“含金量”。

王景介绍,珠津社区中心将亲民、便民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宗旨,为了方便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取得联系,他们联系当地居委在各个街区张贴家庭医生宣传海报,让居民可以通过海报信息直接沟通、签约并接受服务。他们还为每个签约的家庭提供团队医生联络卡,方便居民随时电话咨询健康服务。而辖区内独居的老年人,正是家庭医生团队重点关注的对象。

“阿伯,您别紧张!我马上就到!”夜幕降临,珠津社区中心家庭医生林东宏收到素未谋面的辖区群众颜老先生的求助电话后,立即上门为他看诊。原来,家住世贸社区的颜老先生是一名八十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在家中突发剧烈腹痛、连续多次拉肚子,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联系了林医生。林医生为老人检查病情并开具药片,还贴心地安抚老人情绪,第二天还再度致电询问老人的病情进展。

这也让颜老先生感激地写下一封感谢信。他写道:“在我最痛苦无助的情况下遇到医德高尚的林医生,帮我解除痛苦,更可贵的是给我药而分文不收,我极为感动。”

用爱守护,化身群众知心朋友

由于服务的群众人口基数大,珠津社区中心辖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也有将近1600名。因此,珠津社区中心也将这部分特殊患者的健康管理作为家庭医生工作的重要版块,帮助他们管好健康。

据介绍,该中心定期对特殊患者进行登记管理,结合每月精防日,通知他们在家属陪同下前往中心体检。同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特殊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进行1次综合评估和1次辅助检查。

实际上,很多特殊患者出行并不方便,于是,主动上门为他们服务便成为珠津社区中心的家庭精防医生的工作常态。10月28日下午,精防医生谢宏杰就带着药物前往妈屿岛为林伯看诊。原来,林伯长期痛风,腿脚不便,家属又都在外务工,谢医生上门带去注射用的长效针药剂,贴心地为他注射。

每为一位特殊患者服务,谢医生都会留下他们的微信联系方式。他介绍,从2018年开始,他就特地申请一个账号专门联系这个特殊群体,如今通讯录里已经有700多位患者,而他也成为每位患者的知心好朋友。患者的问题他都随时解答,急他们所急,为他们提供各类诊疗服务。

“只要帮他们把病情控制好了,他们就能重新回归社会,甚至还能打工,有了收入,家属也能少了很多担心,这样也能为我们社会减少负担。”他说道。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