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2024全国“村BA”广东省赛事在中山沙溪落下帷幕。赛场上,全省“村BA”篮球队献上了一场精彩淋漓的竞技,让众多乡亲“大饱眼福”。领奖台上,30多斤的东升脆肉鲩、大涌红木雕件、石岐乳鸽、神湾菠萝、黄圃腊味……获胜队伍的奖品,也狠狠“馋了一把”广大网友。
“村BA”比赛奖品通常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紧密相关。去年,中山沙溪队赢回的“冠军牛”,引发了全网关注。那么,今年“村BA”广东省赛的奖品又有什么来头?
在今年“村BA”的颁奖典礼上,一系列充满“村味儿”十足的奖品,充分体现中山美食韵味。其中,冠军队获得大涌镇木雕奖品《荣耀绽放》、小榄脆肉鲩以及冠军奖金;亚军队获得木雕奖品《吉象如意》、中山三角生鱼,以及亚军奖金;季军队获得木雕艺术品《荣耀之路》、石岐鸽和季军奖金。此外,冠、亚、季军还都获得了“中山香农大礼包”“沙溪大礼包”和古镇灯饰一件。
每一件奖品,既是中山特色农业的一面“金字招牌”,也是中山“百千万工程”活力涌动的生动体现。下面,南方+带你一起了解“村BA”奖品,以及奖品背后的“中山故事”。
小榄脆肉鲩
中山脆肉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山人民利用优质的水库水源,通过喂养蚕豆,运用活水密集养殖法养育成的草鱼改进水产品,因其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而得名。
皮爽肉脆的脆肉鲩,又被称之为“游动的胶原蛋白”,浑身上下都是宝,鱼片用清水涮,蘸秘制酱料食用,鲜滑细嫩;鱼腩用豉汁蒸,多汁弹牙;鱼骨用椒盐炸制,香酥入味;每一种做法都充分激发鱼的香味,挑动着食客的味蕾。
小榄脆肉鲩。
小榄脆肉鲩。
会吃懂吃的小榄人,更以花入馔,创作出菊花脆肉鲩宴。爽脆紧实的脆肉鲩与清香绵软的小榄食用菊口感上形成鲜明对比,一口吃下,既有菊花之清香,又有鱼肉之爽脆,鲜味从舌尖迅速蹿到舌根,堪称“灵魂搭配”。
石岐鸽
石岐鸽,中山最具特色食材、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因产自石岐及其周边地区而故名(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中山石岐的优良鸽种杂交后培育繁衍出来的鸽子),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通常取其最佳食用节点(12—15日生长期),用红烧技法烹饪。
石岐鸽。
石岐鸽。
脆、鲜、嫩,是石岐乳鸽最鲜明的特点。如今,石岐鸽已成为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中山首推名菜,是中山美食的亮丽名片。
三角生鱼
生鱼,学名乌鳢,含有18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比鸡肉、牛肉都要高。三角镇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三江交汇处,水网密布。秀美山水孕育了富饶的三角鱼米之乡,也孕育出三角生鱼这一优质水产品种。
三角生鱼。
三角生鱼。
作为“中国生鱼之乡”,近年来,三角镇借力预制菜风口,把“生鱼”做成“熟鱼”,加快布局生鱼精深加工领域,打造生鱼预制菜“全鱼宴”,涌现了黑鱼饺子、速冻鱼柳、速冻鱼片等一批优质预制菜产品。以三角生鱼美食文化嘉年华举办为契机,联合粤菜大厨开发生鱼预制菜品,编制了《生鱼百味》手册,推动“三角生鱼”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
神湾菠萝
中山市神湾镇背山面海,丫髻山是最重要的菠萝种植地,从山脚到山顶,全种满了密密麻麻的菠萝。丫髻山的土壤看似粗砺泛黄,却富含铁元素,再加上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浇灌,才生得如此甜美无比的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身披龙鳞、头戴凤尾、肉中带金,不仅好看、好闻、好吃,还非常适合做成佳肴,是中山人厨房里较为常见的食材。《十二道锋味》里,称中山的神湾菠萝为“最浓郁的甜”。
黄圃腊味
中山黄圃腊味,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品质丰富的产品系列,是中山著名的特产之一。2009年,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纳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录。中山市黄圃镇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以黄圃腊味入菜,选配时令蔬菜、河鲜以及粤式萝卜干,急火快炒,成菜后颜色鲜亮、腊香阵阵、咸鲜可口。
黄圃腊味。
黄圃腊味。
大涌红木
中山大涌,享有“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产业之都” “中国红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美誉。“买红木,到大涌”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眼下,大涌正积极打造以红博城为中心集文商旅于一体的千亩“红木商圈”,推动红木传统制造业发展壮大销售端。
大涌红博城。
大涌红博城。
本次“村BA”奖品的大涌木雕,充分展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冠军木雕《荣耀绽放》,采用赞比亚紫檀雕刻而成。牡丹富贵吉祥、绚烂辉煌的形象,寓意冠军队伍历经万难,终于站上荣耀之巅。
古镇灯饰
中山古镇享有“中国灯饰之都”的美誉。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古镇不到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近两万家灯饰企业,成为闪耀世界灯饰行业的一颗“明珠”。流光溢彩的灯饰新品,从这里流向全球,引领着灯饰行业的时尚潮流。古镇灯饰发展至今,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全球50%,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比赛,古镇特地为球员们准备了一份特别大礼——古镇灯饰,借由赛事进一步擦亮“中国灯都”这块“金字招牌”。
古镇灯饰。
古镇灯饰。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图片来源:南方+资料图、中山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