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项目再议事,大会新风有何深意?|高州两会观察

作者 邱茜 2025-02-24 17:21

2月23日至25日,高州进入2025年两会时间。2月24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前夕,与过去几年不同的是,今年代表委员们第一站不是会场而是直奔工业园与新城建设项目现场。

中财管道、体育中心、佛茂蒲康工业园标准厂房、城东体育公园……这场“项目考察”看似只是流程微调,实则是高州县域高质量发展逻辑的直观体现——既要家里加压补工业短板“强筋骨”,又要以民生配套“聚人气”,在县域竞争中拼出一条“产城共兴共融”的新路子。

代表委员走项目、进工地。黄颖 摄

代表委员走项目、进工地。黄颖 摄

先看项目再议事,传导工业发展信心与决心

当天上午的视察,“工业”是重头戏。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先后来到广东中财管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蒲康工业园参观视察。

“一年建好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这样的速度,才是高州速度!”“有了‘大鱼’‘活鱼’,高州工业就能活起来了。”“没想到落后破败的蒲康工业园如今成为工业发展新高地!”“园区里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甚至还提供幼托服务,这样的‘高州服务’很贴心。”……代表委员们为高州工业面貌的变化点赞。

蒲康工业园区标准厂房。

蒲康工业园区标准厂房。

这是一场信心之旅,也是一场阅卷之行。

在视察现场,代表委员们不吝肯定成绩,但也不断追问进度。

“如今订单量怎么样?”“投产进度能否再加快?”“今年要建多少平方米标准厂房?如今进度如何了?”……代表委员们的发问,源自于对家乡发展的期许,也侧面反映了大家对高州近年“工业突围”的“焦虑”。

2024年高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78亿元,同比增长4.1个百分点。比茂名市高出1.6个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势头强劲,但压力也不小。

要在2026年突破GDP千亿大关,时间步步紧逼。摆在高州面前的算术题很现实:两年冲两百亿,两年GDP年均增长11%。

蒲康工业园区配套完善。

蒲康工业园区配套完善。

2024年,为加力加压补齐工业短板,高州政府一边“砸钱”建园区——投入11.7亿元专项债完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一年半建成13.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佳康制衣、佛山照明等7家企业入驻。另一边“放血”激励企业,对“新升规”企业奖励翻倍,技术改造补贴近千万元等。

成绩不俗,去年,高州签下投资额千万元产业项目78个,协议投资额113.2亿元。中财管道、国星光电、佛山照明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

硬件易建,软环境难改。“软环境”也就是高州常说的“思想破冰”。

高州自2023年起就出台了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十条”硬措施,并逐年升级。今年更是如此。此次两会议程的“微调”,代表委员先看项目再议事,也是高州下更大决心,“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突破”的缩影。

国光星电进驻蒲康工业园标准厂房。

国光星电进驻蒲康工业园标准厂房。

“以前总觉得两会和工地是两个世界,现在代表直接来盯进度,压力大但心里踏实。”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压力传导”也正是高州的策略:把工业从“选择题”变成“生存题”,用实地考察倒逼政策落实,推动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压力”转为“动力”。

中财管道。

中财管道。

城镇化不只是“盖高楼”“摊大饼”

在体育中心、城东体育公园的考察现场,代表委员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城南新区骨架已然拉开,荒地上“长”出足球场、绿道和现代化建筑群,“小鸟巢”一般的主场馆雏形已现,现代活力之城跃于眼中。

“寸土寸金”的新城中心,春节假期人流量超过120万人次的潘州广场对面,建好了187亩宽阔大气的新公园,绿树繁花托起城央居民热闹又休闲的幸福生活……

体育中心雏形已现。

体育中心雏形已现。

这背后藏着高州城镇化的“小心思”。高州是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计划三年内让城区人口增至50万。这光靠发展产业不够,还得让人“愿意来、留得住”。

于是,体育中心、城东体育公园等便成了“抢人”软实力。

城东体育公园(一期)。

城东体育公园(一期)。

与人们印象中“县城人口出走”不同,高州已经连续多年常住人口稳步增长。近年来,高州县城新增农村人口7万,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高了5.08个百分点。这是人们在用“脚步投票”,投的是对高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满意票。

“让‘打工人’下班有地方松快松快,让老人孩子有草坪可躺、有球场可跑,就医、教育都在身边,这就是老百姓的理想生活!”人大代表徐旭然说。

配套先行的高州,同步推进教育、医疗资源下沉,连年新建、扩建中小学,探索“教育集团”模式缩短城乡师资差距。数据显示,三年来新建、扩建学校19所,新增优质学位2万多个。今年,高州还将高标准打造1.8万亩“未来社区”。

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个信号:高州的城镇化不是“摊大饼”“盖高楼”,而是用生活品质打动人、留住人。

代表委员听取现场汇报。赖心建 摄

代表委员听取现场汇报。赖心建 摄

今年两会正式议程两天,实地视察用了半天,“先看再议”的流程转变代表委员们打心底里认可。

“去年,我们小组讨论一字一句读报告,边看边议论,总觉得缺点画面感,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如今,先看现场再议事,参与感更强,对报告以及高州新一年的发展理解更深入,讨论议事更能直入主题,句句戳中要点。”一名政协委员说。

城东潘州广场热闹繁华。

城东潘州广场热闹繁华。

微评

两手抓,让产城共兴共融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先看项目再议事”这种务实作风与高州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2025年是高州冲刺“千亿GDP”目标的关键年,既要追工业增速,又要防“产强城弱”。

此次议程的“微调”,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观的升级。

工业与民生之间,不是博弈而是共荣:工厂多一个工人,公园就多一份烟火气;企业增产增效,财政才有余力投建民生工程。高州要让,流水线要和绿道一起铺,机器声要和广场舞音乐同时响。

高州的“工地考察”看似笨功夫,却戳中了县域发展的痛点:过去总在“先产后城”或“先城后产”中纠结,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如今把代表委员“赶”到一线,既是对发展目标的具象化,也是对干部作风的倒逼——报告里的数字,最终要变成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公园里的笑声。

当别处还在争论“该抓哪头”时,高州的选择是:两手都要硬。毕竟,老百姓的“投票器”不在会场,而在用脚走向工厂和公园的路上。这种务实,或许正是县域经济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跃。

撰文:邱茜 通讯员 吴志云 甘军亮 周荣鑫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