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龙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市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提出,依托大运科教城成立高校科技园,打造高校成果本地转化集聚地。
总规划面积26.29平方公里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位于龙岗中心城西部,地处深圳都市圈的几何中心,是“东进战略”的核心支点,也是龙岗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中的湾东智芯。
在发言中,李学金指出,目前,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港中深”、“深北莫“、“深信院”)等高校,随着这些学校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因此大力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落实落细和龙岗区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岗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有不少成绩。例如,2023年12月,港中深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联合深圳市区属国企以及8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组建深圳国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支撑共性技术研究。预计2025年将建成100个坐席的数据生产中心,降低数据成本超30%,缩短企业项目周期超50%,极大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上也有不少探索。一是普遍制定了科技成果产权制度。高校不断推动明确科技成果赋权流程、收益分配、成果评价。二是普遍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机构,如港中深、深信院,成立专门的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负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此外,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与产业界已经开展了一定的技术供需对接。
与此同时,高校成果转化仍然存在不足。李学金认为,一是高校与产业界技术供需对接还不够充分,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攻坚需求尚未形成清单,因此校企难以快速、全面、准确匹配技术供需信息。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基金的考核压力,高校的师生创新创业真正获得投资基金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缺乏投早投小专项资金。
三是高校投资孵化项目缺乏园区载体,校园周边往往缺乏科技园区,创业公司离学校较远,致使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也不便于管理。
四是,高校对市场化资源的利用有待加强。以港中深、深北莫、深信院三所高校为例,高校与省、市、辖区政府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尚未开展实质合作;与提供小试中试等业务的企业开展合作的渠道不足,不能满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打样等需求;与区级有关产业引导基金尚未建立合作关系,基金对三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暂无投资。
如何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转化?李学金提出四点建议:
依托科教城,成立高校科技园,打造高校成果本地转化集聚地。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经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合作区转化。
设立天使资金,探索设立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专项资助资金,探索成立科创引导基金。面向高校技术转移,投早投小,帮助这些初创公司走出“死亡谷”。
打造品牌化校企对接活动,定期编制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科技成果报告,推动高校与企业技术供需高效匹配。
同时,引导高校利用市场化资源,加强引导高校与服务机构合作,引导企业为高校提供产品打样等服务。
撰文:蔡攀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