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金漆省级传人杨细容:以漆为墨绘春秋,非遗漆艺绽新花|“她”芳华·最美奋斗者

作者 唐楚生;张冰纯 2025-03-11 08:00
01:05

揭阳金漆省级传人杨细容:以漆为墨绘春秋,非遗漆艺绽新花|“她”芳华·最美奋斗者  

在潮汕地区,金漆木雕的璀璨金光笼罩着无数宗祠庙宇的飞檐翘角,也映照着一位女性匠人四十多年的执着身影。

人们惊叹于《六角馔盒》上黄豆大小的人物眉眼经历多道精细髹漆而变得清晰分明,也赞叹《脱胎犀皮漆瓶》的流云纹理在博物馆展柜中流转光华。这些惊艳世人的作品背后,是省级非遗项目“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细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千年漆艺长河中刻下的独特色彩。

这位从揭阳漆艺世家中走出的女性,用指尖的温度唤醒沉睡的技艺,以创新的勇气续写传统工艺的现代传奇;她以漆为墨,让非遗技艺绽放新花。

杨细容。

杨细容。

在“女子不入工坊”的传统观念中,杨细容的成长轨迹显得尤为特殊。在20世纪70年代的揭阳,父亲杨表权与兄长杨汉周在原揭阳县工艺厂挥洒创意的身影,为年幼的杨细容种下艺术的种子。“看着父亲用特制的漆刷熟练地髹涂漆器,金箔在漆面上绽开光芒,那种美让我挪不开眼。”尽管当时鲜有女性从事漆艺,但这个痴迷于漆器光泽的女孩,在1981年毅然走进原揭阳县工艺厂金漆组学习漆艺技法。

六角馔盒。

六角馔盒。

传统漆艺的修炼近乎苦行——调制金地漆需精准把握大漆的湿度和温度,贴金箔时机极为关键,早贴,光泽难焕,晚贴,附着不牢,必须精准把控时间,推光工序更需手掌沾着瓦灰在漆面推磨上万次。1983年起,她参与大型金漆木雕挂屏《贾元春省亲》贴金,为揭阳城隍庙,北门关帝庙,许氏宗祠,西郊伯公庙等大量的祠堂、庙宇建筑木雕、神器木雕髹漆贴金,赢得各界人士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漆艺领域,杨细容逐渐展现出独特的创作视角。她发现传统金漆作品多追求宏大叙事,但其实也可以在细微之处继续“雕琢”。2016年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的《六角馔盒》,正是这种美学觉醒的产物——1毫米宽的贴金线段手执漆刷笔直精准,一丝一毫不能偏差落位在200多个构件几骨上,花瓣衣纹褶皱经过反复髹漆,在放大镜下刀纹清晰可见。“也许其他匠人会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但我觉得细节才是器物灵魂所在。”

杨细容在创作中。

杨细容在创作中。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在复兴失传的刻填彩技艺时达到巅峰。2015年,当她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初见父亲1965年的《蔗糖丰收》刻填彩漆画时,画面中糖厂工人挥汗如雨的动态让她震撼落泪。“刻填彩在潮汕地区仅原揭阳县工艺厂独有,这种技艺需要将雨伞骨磨成刻刀,在漆面勾勒比发丝更细的凹槽。”

杨细容回揭阳后,潜心研究刻填彩漆画的造诣,她创新性地将刺绣中的晕染技法融入填色,独立创作刻填彩漆画《花开富贵》,使牡丹呈现出从胭脂红到奶白的渐变,进一步提升刻填彩漆画的可赏性,也让失传的刻填彩得以传承。

漆艺是包容的、相通的。2015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一件明代风格的犀皮漆器让杨细容驻足良久。

这种需髹涂多层色漆、纹理如行云流水的工艺,在潮汕地区没有资料记载。“我想证明传统工艺不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有丰富漆艺经验的她,开始了人生又一次创作。

制作《脱胎犀皮漆瓶》的三年,是场与时间较量的孤独修行:用丝瓜络在漆胎推出数千个尖锥,在长时间等待中慢慢干透,当漆面因天气变化不干或起皱要及时调整漆的配比,最煎熬的是每次打磨都像“开盲盒”……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8月,瓶颈仅2.2厘米、高33.5厘米的作品终现“松鳞皴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意将其与杨细容父亲60年前的《新八宝》漆瓶并列展出。两代匠人的作品穿越时空对话,父亲漆瓶上的暗花庄重典雅,女儿的作品流淌着星河般的幻彩光华。“这大概就是传承最好的样子——不是复制,而是生长。”杨细容感慨。

脱胎犀皮漆瓶。

脱胎犀皮漆瓶。

后记|

从工坊里贴金到天明的少女,到作品走进国际展会上,杨细容用多年的光阴诠释了何谓“工匠精神”。当问及坚守的意义,她抚摸着父亲留下的漆刷:“你看这刷柄的包浆,是两代人用手握出来的。我们潮汕女子,既要像大漆般包容岁月,也要如金箔般照亮传统。”在机械化生产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位非遗女传人正以女性独有的智慧与温度,让千年漆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视频:张加欣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彭正子 张志超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